但是,這已經是最后的提醒
伴隨著霍去病和衛青英年早逝,后續的大漢將軍一個不如一個。
公元前101年,將軍李陵戰敗被俘投降;公元前110年,李廣利不但投降,還葬送了數萬漢軍,幾乎是把大漢的有生力量一次性耗光
劉徹從聽到霍去病和衛青英年早逝已經不悅了,再聽到李陵、李廣利的戰敗投降,氣得怒不可赦,眼神犀利地看向李廣
李陵還小不好計較,只能找李廣。
至于李廣利,這該不會也是李家人吧
李廣哭喪著臉“陛下,老臣家中真沒有李廣利”
這人名字怎么跟他這么像,該不會讓老百姓誤會他投降吧
我一向不喜歡太過主觀地評價某位歷史人物,畢竟有些歷史名人本身有爭議,有功也有過。但是對于李廣利,這位李夫人的外戚,他真得是沒做一件好事
一邊想把李夫人的兒子攛掇上位發動巫蠱之禍,搞死劉據和衛子夫,還讓劉徹背了一個晚年昏庸的黑鍋,一邊葬送大漢十萬大軍,那可是騎兵知道騎兵多費錢嗎他自己投降還娶匈奴王的女兒,自己家人被族滅,他家人真是倒八輩子血霉我嗶他一個人
李廣利投降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110年,旱災;
第二年公元前109年,大寒,史料記載“雪深五尺,野鳥獸皆死,牛馬皆蜷縮如猬,三輔人民凍死者十有二三”。
而李廣利葬送了大漢的十萬騎兵后,大漢連續遭遇天災,哪有再生力量組織騎兵
甚至不少家庭失去了主要勞動力,在大旱大寒的相繼侵襲下,更難煎熬。
就連李廣利自己的家族,也因為他的投降被族滅。
盡管歷史上李廣利有過平大宛的功績,但是綜合評價依然是一位平庸的將領。而他的過,遠遠大于他的功,無論是政治上還是軍事上,甚至是自己家庭,都是一位野心勃勃、但是能力不足之人。
劉徹氣憤之余還有些尷尬李夫人的外戚,聽起來也是自己任用外戚的原因。
但是再想想衛青霍去病,劉徹再次挺起胸膛。
衛霍不也是外戚,怎么別人就這么優秀,李廣利就不行
這是那李廣利的問題,日后遇到絕對不重用
劉徹最大的錯誤,一個是輕信李廣利,另一個就是忽視了董仲舒的提醒沒有及時種冬小麥。
劉徹受限于時代,以為匈奴的土地可以好好種地
,卻不知道,哪怕衛青霍去病可以把匈奴人趕出塞外,也改變不了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這一條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不僅決定了草原游牧文明與中原農耕文明的差異,也決定了農作物的產量注定不會太高。
所以,劉徹即使遷移了中原百姓去種地,依然糧食不足,百姓民不聊生
晚年時期,劉徹下輪臺罪己詔,同時,迎來了拯救大漢的功臣趙過
劉徹幾乎是喜極而泣還好,他還有其他功臣,大漢還有救
在唐朝,李世民也在感慨
“都說漢武帝窮兵黷武,但是他任用賢才從來不論出身。桑弘羊是商人之子,主父偃出身貧寒,衛青霍去病出身更是低微,漢武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對趙過也是直接委以重任,朕要向他學習。”
dquo”
朱元璋比較淡定“朕分設南北榜,南北學子都可以錄入朝廷為官,沒有地方與門第之見,對大家都很公平。”
至于南北榜案中冤死的官員,是他們傻,死了也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