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
經過一段時間進口茶葉和各種準備,紡織廠里多了新的設備。
“這是老板為你們帶來的福利,好好干活。”紡織廠管理在工廠外面設置了小小的茶水間,免費熱水和茶葉、牛奶和糖除了茶葉,當時的英國資本家通過14、15世紀的圈地運動有大量的養殖場,不缺牛奶。在海外殖民地有了大量的甘蔗種植園,也不缺糖。
煤礦上沒法設置茶水間,資本家便直接設置在附近的路邊街頭,是一座座名叫“greensheter”的小房子,這里會賣最便宜的茶,在茶水里加入牛奶和糖,既提神,也能帶來精神上的慰藉。
在現代,英國的任何一家公司都為員工準備有電壺、茶杯、茶葉和牛奶。各大機關、大企業都專門設有飲茶室,沒有飲茶室的也要配備專門的“燒茶婦”,負責燒開水,泡茶,用小推車將茶水送到每個人手中。
起初茶水間和茶水亭是工廠設置,后來英國政府看到了“綠房子”的好處,開始積極扶持這樣的茶所,一直持續到現代。
現在英國的一些街頭依然可以看到,是街區的社交中心,司機、清潔工、急救人員、社區工作者、學生等都喜歡匯聚在這里,僅僅是為了喝一杯茶。
除了便宜的茶水亭,還有適合上層人士喜歡的茶室。
1717年,倫敦街頭,一名華夏商人瞅準時機,買下“湯姆斯咖啡店”,摘下招牌,換上了“金獅茶室”的新招牌。
這也是英國首創的第一家茶室。
“夫人,這里最新鮮的華夏紅茶,最美味的牛奶和最甜蜜的方糖。”穿著旗袍的老板娘手拿團扇,笑瞇瞇地跟相識的貴婦人打招呼,“茶室男女不限,還配有點心。”
當時的英國咖啡館只限男士入內,但是茶室男女不限,不少貴婦匯聚而來,讓金獅茶室成為了風靡上層社會的場所。
有了第一家茶室,其他茶室如雨后春筍,陸續冒頭。
單獨在18世紀80年代的倫敦,茶室一度多達3000多座,最出名的有兩所茶園,都做足了華夏風情。
一是沃克斯茶園,除供應華夏紅茶外,還備有牛肉、火腿、火雞和各種點心,與華夏風景區的茶室基本相似;
二是臘內拉茶園,特點是仿造華夏茶樓的風格設計建筑,里面設置娛樂器材,大廳內還有華夏景德鎮瓷器和宜興陶瓷、漆器等各種商品出賣。
還有一種在運河上浮動的茶室名字就叫“中國茶屋”,形似游艇,裝飾華麗,供游人游覽品茗。
英國人因為茶,產生了許多新
的習俗下午茶、茶舞會、茶園、茶社等等。
在城市,
家庭主婦或者主夫每日早起就要開始煮茶,
將茶作為一天之中的“第一飲品”。在早晨剛醒來,丈夫或妻子便將一杯茶送到對方床前,喝了茶再起床。
在鄉村,到了下午三四點鐘,一家人也會抽空燃起木炭煮茶,環桌而坐,邊喝邊聊,其樂融融。
玄燁“想不到,大清商人在漢外如此會賺錢。”
1717年,按時間算,正是康熙年間。
正值盛年的玄燁不知道,等到了1717年左右時,已經烈士暮年的勤政皇帝已經變得倦怠,多疑,懶政。
1710年,御史參劾戶部堂官希福納等侵貪戶部內倉銀六十四萬余兩,牽連的官吏多達112人。康熙說“朕反復思之,終夜不寐,若將伊等審問,獲罪之人甚多矣”。最后只把希福納革職,其余官吏則勒限賠款。
1712年,九龍奪嫡落下帷幕,太子徹底被廢,從此被圈在府中直至老死;
而太子被廢,九龍奪嫡并沒有落下帷幕,滿朝文武幾乎都被卷入奪嫡之爭,暗潮洶涌。
當清政府因為皇位繼承人朝政動蕩之時,海外正在風云變幻,經濟文化和科技軍事都在突飛猛進。
正是這樣全國上下各個階層流行茶葉,也讓大清在茶葉貿易中掙足了銀子,然后用賣茶葉的錢去買英國人的鴉片。
一直到大清末年,清政府還有銀錢去購買德國和各國的先進武器可惜,人不行有先進武器也沒用,最后全便宜了日本。
劉徹罵罵咧咧“后世皇帝這么會掙錢,怎么也這么會浪費不會用錢給朕啊”
又是賠款又是嗑藥又是給敵人送武器的,不會用錢捐給老祖宗,老祖宗給你們養軍隊看看錢該怎么用
桑弘羊羨慕的口水都快流下來了“陛下,我們大漢去歐洲開茶室不知道賺不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