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印度的數字因為是阿拉伯人傳播所以被叫做“阿拉伯數字”,也讓人誤以為誕生于阿拉伯,曾經也有不少史學家認為桃子原產地是波斯。
西方學者說“華夏并沒有見到野生桃樹”“華夏的桃子起源于波斯,并且從波斯傳播到了西方”,并且桃子的名字叫“ersic”,意思是“波斯國”,拉丁學名“runersica”由此衍生而來。
近代考古學家不斷地考古,在歷史中發現了更多桃子的歷史。
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六七千年的野生桃核;
河南鄭州二里崗遺址中,也發掘出了野生桃核;
特別是河北藁城縣臺西村商代遺址中發掘出完整的兩枚桃核和六枚桃仁,與現代栽培的桃完全相同,說明華夏對桃子的人工栽培史至少3000年以上。
再到“昆明桃”的發掘,不斷將華夏的桃子栽培歷史往前推。
植物學家第康道爾經過認真考證后,在農藝植物考源指出“中國之有桃樹,其時代數希臘、羅馬及梵語民族之有桃猶早千年以上。”
進化論創始人達爾文曾指出“桃在更早時期不是從波斯傳過來的,而且它沒有地道的梵語名字或者希伯來名字,相信它不是原產于亞洲西部,而是來自華夏。”
達爾文還研究了華夏的水蜜桃、重瓣花桃、蟠桃等生育特性,與英國、法國產的桃樹比較,認為歐洲桃都來源于華夏桃的血緣。
目前,桃樹原產于華夏的結論,經過海內外的不斷考證、研究,終于正名,得以被全世界認可。
“種著華夏的桃樹,吃著華夏的桃子,反過來翻臉不認人,取了個怪模怪樣的名字,還不肯承認華夏才是桃子的起源地”
主父偃都被這種不要臉的操作都震驚
了。
他覺得自己已經內心很強大,臉皮很厚,得罪人從來不在乎別人怎么看怎么說他,有人背后罵他他聽到了還反諷幾句,把人氣得跳腳自己樂得高興。
但至少,他沒這樣吃人家的飯還否認是人家的糧食。
歷史是民族自信的來源之一,在不斷地考古、不斷地挖掘祖輩的榮耀之時,現代人越發能感受到華夏在屈辱近代史之前的輝煌歷史。
作為農耕帝國,農業種植史也是重要的組成之一,我們越是重視,西方人越是喜歡打壓。
這不僅僅是為了搶奪華夏的商業市場,也是為了在政治上對華夏進行打壓。
在歷史界,西方對華夏的質疑有著太多太多,這也讓我們的考古學家、史學家不斷地努力,在各方面拿出實據讓他們閉嘴。
15世紀,葡萄牙人把我同甜橙帶到地中海沿岸栽培,當地稱為“中國蘋果”。
后來,甜橙又傳到拉丁美洲和美國。
1821年,英國到華夏采集標本,把金柑帶到了歐洲。
1892年,美國從華夏引進椪柑,叫“中國蜜桔”。
英語把柑和桔總稱“曼達寧”andar,你可能會覺得這個詞很眼熟,沒錯,“普通話”的英語也是這個單詞,曾經專門指滿清官吏,很有名的反派“滿大人”就是源自這個單詞。
從一個褒義的柑桔,到貶義的反派,也代表了歐美社會對華夏的態度。
18世紀,歐美社會曾經有“華夏熱”,那個時候來自華夏的陶瓷、茶葉、服裝、藝術品、植物和水果,都很受歡迎。
但是那個時候,也正是華夏被迫打開寶庫大門,任人宰割的時候。
18世紀,是歐洲的黃金時代。
一邊是在華夏租借大使館,高高在上,所過之處華夏人點頭哈腰,清政府給他們特權,享受著紙醉金迷,享受著華夏富饒的所有資源。
一邊是在歐洲本土,肆意交流著從華夏拿來的各種寶物。
來自故宮的皇帝穿過的龍袍、用過的鼻煙壺,把皇室使用的青花瓷擺設在家中舉行宴會,把圓明園的石雕擺放在宴會廳當做戰利品,對外來的客人展示自己的富有和地位。
客人吹捧著舉辦宴會的主人“看來在華夏過得不錯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