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人,就是魏源。
魏源受到林則徐囑托,將林則徐主持翻譯的西方史地資料四洲志和歷代史志等增補為海國圖志,介紹世界各國的地理、歷史、科學技術發展的情況,并結合牙鳥片戰爭的經驗教訓,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并且重視制造槍炮、輪船和其他機器工業產品,提議加強海防、抵御外侮。
埋頭在一起修書交流的林則徐和魏源齊齊抬頭,看向天幕上同時提到二人的名字,暢快一笑。
魏源“我倆都能青史留名,看來這書沒有白寫。”
林則徐的笑容頓了頓,眼里有一些滄桑“如果歷史能重來,我更希望,我們不需要寫這本書。”
如果大清沒有一直閉關鎖國,如果國人沒有一直愚昧到對外界完全不了解,他何必辛苦修書對外科普
正是因為太多人的無知,才讓他有了緊迫感,跟友人一起修書著書。
魏源的笑容也苦澀了起來“天幕來了是好,還是有些遲了”
大清現在,還有得救嗎
林則徐反而想開了“無礙,大清沒救,但不是華夏沒救。你看到了,我們后世的子孫都很優秀,華夏人,最終還是成功站起來了”
頂著大清的官職說這話,有些大逆不道,林則徐點到即止,魏源擔心隔墻有耳,一起快速轉移了話題。
但是心里的急迫感更大了“我們快點把書寫好,快點讓更多人看到。”
這樣,也能幫助更多普通百姓。
大清沒了不重要,只要能救下更多無辜百姓,書就沒白寫
在閉關鎖國之前,華夏一直有一些大才,眼界超越了自己身處的環境,超越了當時的時代,盡管可能不被當時人所理解,但是時間會證明,他們是對的。
從先秦說起,陰陽家的代表人物鄒衍提出的不僅僅有“五德始終說”,還有“大九州說”。
在鄒衍之前,許多學者認為全世界是一塊大圍是海,
海盡處與天相接,他們認為當時的中國包括戰國七雄和若干小國,是這大陸的全部。這大陸相傳曾經由夏禹劃分為“九州”。
鄒衍卻不這么認為,他以陰陽五行說為理論基礎,由小推大,由近推遠,大膽而創造性地提出了“大九州說”。
鄒衍之前、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之后,將天下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現在被認為屬于“小九州說”。它局限的只認為華夏九州就是世界的全部;
但是鄒衍認為在中國赤縣神州這個小九州以外,還有另外八個和九州相同的州。大家看看我們現在的地圖,六大洲七大洋,華夏都只是亞洲的一部分,此外還有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南極洲。
陰陽家弟子揚眉吐氣“沒錯,我們祖師爺就是最有遠見的”
“我們祖師爺才是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千字文啟蒙書第一句就寫到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天地之大,宇宙之廣,如此多的未知世界等待著我們去探索。生命有窮,而學海無涯。
南北朝時期,給事郎周興嗣看著千字文那熟悉的文字,激動到狂喜“這是我的作品是我的作品”
這是南朝梁武帝蕭衍著名的“出家皇帝”,也曾是優秀的政治家、改革家,千字文就是蕭衍指派給周興嗣的任務,命令周興嗣用一千個不同的字編寫的文章,要求四字一句,對偶押韻,便于記誦,后來用為兒童啟蒙讀本。
隋唐時期,千字文已經成為兒童的啟蒙讀本,比較普及,天幕上的文字對有機會識字的兒童而言都不陌生。
他們跟著暢讀,仿佛隔著時空與后世的孩童達到了共鳴。
而更多的成年人想到了更多。
這曾經學習過的啟蒙讀本,原來第一句就蘊含了如此深刻的道理,他們是不是應該重新品讀一下
李白與新交的朋友行走在山上,一邊尋仙訪友,一邊吟詩作對。
聽到天幕的話,李白朗聲一笑“沒錯,這寫詩的靈感還得是名山大川,爬爬山,喝喝酒,詩篇不就自然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