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看一邊走,3d投影的盡頭,正是科學界從南極帶回來的猛犸象化石。
一家三口看完博物館,走了出去,看到了外面。
外面的世界,寫滿了科幻色彩。
在步行街的街頭,大屏幕里的熊貓栩栩如生;
在美院的外墻上,一出燈光盛宴打造的魔幻場景;
在美術館的室內,墻壁上的小精靈,在繪畫作品中穿梭;
在光影藝術展上,光線編織出梵高的虛擬世界,流動的星空,搖曳的向日葵,潺潺流水,不再孤獨的畫家。
在國外的賭城里,出現了一顆會變換的巨大的眼球;
在國內的亞運會上,虛擬的巨人從場館外踏入場館內;
在小屏幕里,虛擬的數字偶像正在對大家做自我介紹“大家好,我是虛擬偶像囗囗”
開眼看世界,看遠古,看現在,看未來。
這一些,我們并不感覺陌生,我們見證者時代的發展,已經看到了未來的雛形。
而還有更多,我們可以憑借現有的科學技術雛形,看到未來的趨勢。
“這么看,大家能看到我。”中科院的院士做出展示,“但是換一個方向,就看不到我了。”
他把一塊布料放在自己腿前,半透明的材料豎著放時還能看到后面的腿,當橫過來放,雙腿在布料后面完全消失,只露出后面的臺階。
院士激情介紹“以后我們會有更多可以隱身的科技產品,我們正在進入隱身時代”
磁懸浮軌道下,懸掛著空中磁懸浮列車,充滿了科幻感。
實驗道路上,無人公交靠著提前編程好的程序,自動行駛在道路上,自動開門、關門,行走,停下。
實驗人員看著成果介紹“日后我們可能還有無人駕駛汽車,無人軌道交通,可能在更遙遠的未來,還會有空中無軌道汽車。”
金屬的機械導診員轉過身,屏幕上露出可愛的表情“歡迎大家來到機器人時代。”
各種空中機器人不但可以拍攝,可以跨越海峽兩岸運貨,可以跨越城市和國家進行戰斗,可以穿越重重阻攔執行暗殺和間諜任務;
各樣地面機器人可以在家炒菜,做家務,可以在商場收銀,領航,還可以在月球上采礦,在火星上做實驗,在太空里觀測宇宙;
工廠里,巨大的機器手臂取代了工人,流水線又快又精準,既有巨物的偉岸也有神物的精細;
醫院里,微型納米機器人進入人體,做微小的體內醫學手術,實現了人與機械的互補互助
我們曾經影視劇里的科幻未來,如今漸漸走入了現在。
科幻影視劇里,一位異國總統與朋友分享自己最美好的記憶。
他說“你聽,這是我女兒的歌聲。”
然后把自己的大腦聯通給其他人的腦機芯片,這樣可以給他人分享自己大腦里的記憶。
現實中,異國的商人提出腦機接
口“插入這個芯片,感受記憶。”
并且,已經開始高價招募志愿者進行實驗,健全者和殘疾人都招募。
影視劇里,女性機甲戰士走入巨大的機甲內部,將大腦與機甲控制系統連接,頓時從一米幾的平凡人變成十幾米的鋼鐵巨人。
現實中,癱瘓多年的殘疾人被安裝上了外附骨骼,特殊金屬的外附骨骼讓他可以自由站起來,行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