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鎮割據的藩鎮呢節度使呢宦官呢還有那農民起義軍,這個時候都還沒出生。”武曌一個一個舉例,說到最后,自己都心累。
而百官也聽得想哭。
大唐未來的麻煩,怎么這么多
狄仁杰默默補上一句“還有趁著大唐衰弱之后立刻反叛的周邊部族和趁火打劫的外邦國家。”
真要殺,總不能連這些全給殺了吧
武曌也頭疼“先帝和太宗皇帝一世英名,朕也不算差,這李隆基和李隆基的后代怎么一個比一個無能”
大臣們齊齊默然他們也想知道。
大唐出了一位“千古一帝”李世民,是后世眾多皇帝的楷模,眾多百姓心里永遠的白月光;一位“千古唯一”的女皇武曌,雖然在后世飽受爭議,明顯也有許多追崇者。還有高宗皇帝的“永徽之治”,明顯也不差。
怎么突然到李隆基就變異的如此奇葩前半生“開元盛世”,后半生“安史之亂”,他是被鬼上身了嗎
“朕如今急需人才,唯才是舉,不但是寒門子弟,女子,你們世家的女子只要有能力,朕都需要”武曌對著哪怕是看自己不順眼的李唐宗親也是同樣的話,“這江山不僅是武周的江山,也是李唐的江山。朕未來的繼承者同樣有李唐的血脈,你們若是放任不管,日后下去見太宗皇帝如何回復”
這一句話,也是明確表明武曌對繼承人的態度。
不會是武家人,一定是她與先帝李治的血脈。
一方面是武家人能力不足也不能服眾,另一方面也是天幕上的李家皇帝雖然差,但是出了不少優秀的公主,讓武曌大膽地把視線投向了公主們。
而這樣明確的承諾,終于讓李唐宗親軟化了態度。
第一次男女同考科舉,糊名制與殿試加持下,三甲分別是一女二男,這一女,正是來自李唐宗親,還是看武曌特別不順眼的李氏女。
武曌并不在意李氏女在朝堂之上宛如刺頭,處處懟她,在她眼里,還沒自己幾個兒女讓人頭疼。
除了前三甲,前二十名中還有六名女子,有來自世家大族,也有來自小官小吏,還有來自醫藥世家,或者是民間鄉里的獵戶、農戶、商戶之家是的,出于天幕對商業的重視,武曌的科舉也允許商戶參加,但是為官者不得經商,做出了多方面的限制。
最后,這二十名男女
各自授官,共計7名女官通過與男子一樣的糊名科舉,正式進入朝堂,也宣布著武周朝的女子可以和男子一樣,通過科舉進入朝堂。
史書武周武皇傳記載
公元691年,武皇開新式科舉,允許商戶、女子等諸多前朝重重限制的學子參加科舉。這一次科舉,錄取共計20人,13男7女,后世稱呼7女為“科舉七祖”
后,七女勇為人先,各有成就,在農耕、民生、商業經濟、兵器研發、醫藥健康、大國外交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武皇也以知人善任被譽為“千古一帝”
后世的事情,此時的人自然還不知道。
當朝堂之上進行新的勢力瓜分時,民間也多了許多新的文化娛樂。
比如最近最流行的通俗小說,就是大唐武皇傳奇、武皇修仙路、武皇帝國;
而武周朝新出的武皇日報,不僅有時事政治,還有專門用于連載小說的專欄板塊,十分受歡迎,以致于武皇日報越發越厚,以上三本流行通俗小說原本都是在日報上連載的,因為特別受歡迎,一完結就有書商帶著大筆通寶去找作者買全稿出書。
百姓們開開心心看著日報,聽著說書,看得開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我管她皇帝老兒男的女的,我就看看故事,湊湊熱鬧。”
“就是,反正只要能讓我吃飽飯,就是好皇帝。”
“好歹武皇能打贏外敵,咱普通老百姓也沒遭受外人欺壓,也沒安史之亂那樣的禍亂,我現在挺滿意的。”
“說起安史之亂,那李隆基好像是武皇孫兒吧”想不開的現在就開始憂心忡忡,擔心自己年老以后遇上戰亂,或者自己兒孫輩遇上安史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