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腦子活絡的買更多的書籍回來自學,打算走科舉路徹底改變命運。
而這個時候,朝廷的官學開始走向民間,鋪向了各個地方。
除了朝廷,還有世家在自己家族領地內開辦私學。學堂里教授的也不僅僅是儒學,醫學武學商業都教授,根據各自擅長的可以分科學習。
在武皇發力為朝廷選拔人才的同時,世家大族也開始發力,從民間為家族選拔有生力
量。
伴隨著男女學子們在各地學堂的朗朗讀書聲中,在一年又一年的科舉中,人們對男女同學堂、同考已經習以為常。
女狀元女探花女榜眼已經不再是稀奇,女官如今不僅僅有巾幗宰相上官婉兒,還有了更多崗位的女官女吏。
武曌不需要再為女官創造單獨的官職,因為所有的官職本就對女性開放,有能者居之。
為了保住這難得的女性地位,女官等眾多女子舍身奉獻,在自己的崗位上不斷創造新的成績。
在公堂上,三省六部、九寺五監都多了更多的女性高層,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讓曾經還想著打壓女性、想著利用家族女性的男性官員不得不正視她們,心中有再多不滿,女上官依然是上官,也只能當面卑躬屈膝背后過過嘴癮。
官方作坊里,一群負責棉花種植的農官和負責紡織的紡織官、工匠們,聚在一起研究著,討論著“這棉花果然是個好東西,不過采摘紡織要比麻麻煩,普通的紡織機無法取棉花籽,單獨靠人工太慢了。”
“把紡織機再改良改良,或者單獨造出一種取籽機器。”
“沒錯,還是需要降下棉布成本,才能讓貧苦老百姓也能都穿上棉布棉襖”
“還有天幕出現過的彈棉花,剛采摘下來的棉花不夠松軟保暖,做成天幕上的棉絮也需要研究。”
“那機器還需要研究研究”
各個部門聚在一起,為了能讓棉花普及,讓棉布和棉絮普及到千家萬戶,積極地商量著。
這其中有男子女子各種聲音,大家通力合作,看重的更多的是能力而不是性別。
在專注的研究中,棉花的種植與未來的紡織技術、和大唐還沒出現的彈棉花技術,開始不斷提高,并且即將提高面世。
在京城里,學堂里講臺上有女博士女夫子,課桌上有女學子,食堂里有女廚娘。
大家笑著,聊著,學習時刻苦,比男學子還要認真,用自己的成績證明女子不輸于男;
許多商會還成立了夜校,讓作坊里的女工晚上可以有機會學習識字,技術深造。不少出身貧寒的女工抓住這難得的機會,學習認字,學習算賬,學習與自己工作相關、或者自己感興趣的新技術,讓未來更多一重保障。
在地方上,皮膚微黑的農官帶著已經在朝廷試驗田里穩定了種植技術的占城稻種來適合種植占城稻的地方推廣稻種“占城稻換回來了,我們也能吃到美味的稻米了”
農官還帶來了一批地方支援隊伍,有農師,還有醫師、藥師、匠人等技術工種。
每到一個地處偏僻、田地貧瘠,產量比較低的地方,就有一支支這樣的隊伍,這也成為了最早的朝廷支援地方的綜合技術支援扶貧。
在疾病高發的疫區、災后地區,有一隊隊的男女醫護奔赴前方,還有更多的女兵男兵組成的軍隊來維護當地秩序;
在海外,有女商大膽地帶著商隊,走向更遙遠的地方,并且成功帶回大家都渴望的
東西。
巨大的海船上,一群被海風吹得面色黑紅、渾身散發著海水的咸腥味的女性海員激動地指著遠方的大陸“我們回來了回來了”
“武周,我們成功回來了”
“我們把高產糧種成功帶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