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暗自得意自己罷百家,定漢家思想的劉徹,聞言贊嘆厲害啊,后世女郎竟有如此見解
是誰家子孫,這般有出息
如何培養的
劉徹表示羨慕,想讓兒子學學
當皇帝不必學識淵博,自有各家博士任其使用;武力不用精深,滿朝將軍武者皆能護身。
但為皇者必須要掌控全局,識人心,否則皇帝被臣子蒙蔽,淪落成御座上傀儡。
再一次瞟了眼天幕,劉徹興致勃勃地對衛青猜測“仲卿,你說講述此番的女郎身份是公主否”
天下除了皇家,哪有會培養出這么優秀的女郎呢
難道后世皇帝繼承人是女子
劉徹摩挲著下巴后世皇帝有魄力啊就沒人阻止他
對于陛下的疑問,衛青略略思索,老實道“臣不知,先前少年曾言作業評選,當是太學講義”
先少年郎講述結束后,出現了好幾百個學子,總不會全是皇子公主吧
他抬頭望向天幕,他自小被當作奴仆供人驅使,后被陛下看重才有機會讀書識字。
后世人學識深厚真讓人欽羨啊
儒家最早是春秋的顧問名稱,周公制定禮,六禮之中禮規矩多又繁復,只好設祭典史官來專主持此事,并讓最有學問的人擔任宰和相,來輔佐諸侯禮儀。
后世宰相稱呼就是這么來的。
自周天子東遷后,王命不行天下,禮法大亂。但各諸侯明面上還是要按禮祭祀,但祭祀禮儀流程誰記得
西周時諸侯都沒搞清,何況王命不行天下的東周
祭祀禮儀流程不對,會成為不尊周王成為其他諸侯攻擊借口,以示尊王,為能順陰陽,各諸侯就請了明教化的有學之士來助他們,當時人們稱他們為儒
所以這也是儒家天然維護古制的源頭之一
明
朱棣批寫的手一頓,掃過案桌上儒家官員上書的奏折,嗤笑出聲“難怪宋時儒家能那般勢大。
宋作為割據國家,勢必要一套禮儀維持天下,天底下還有比儒家維護禮儀更好的工具嗎
歷代皆尊孔子,到宋時孔子為至圣文宣王,元又加封為大圣先師,以示對儒家尊崇。
當年親爹想把孔子拉下神壇,重定向治理秩序,甚至下召不準祭祀孔子。
可惜群臣至天下人盡皆反對,言孔子為三綱五常,為萬代楷模。
天下公然不遵皇令,最終只能不了了之。
想到大明初立時,儒家種種下臉做派,朱棣臉色冷然要不是為攏天下學子,他也不會讓步選尊孟子,緩和皇權與儒家關心,呵儒家
只希望他日底下見了親爹,別被揍得太狠
孔子周游列國,不
受國君重視,但很受各宗親貴族歡迎,發展至戰國末年時,儒家分入各國也是顯學。
而法家呢,認為人性就利避害,重法律以實際出發,不從古不循令,承君主意志,著眼富強,薄德實利益。
從根本上就反對儒家的禮,甚至將儒家修改完善、孝悌等思想全部成為虱子,臭蟲
歸根到底,法家與儒家就是王法與宗法之爭
像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都是君權壓制宗法,變法完成,君權一旦失落,以儒家為代表的宗親貴族立馬反撲。
而秦為何能徹底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