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時期將年齡上調至七歲;
成年人算賦,每人120錢,文帝時減為40錢;
為快速恢復民力,朝廷提倡早嫁生育,另外增設女子五算,女子不出嫁按等級加錢。
同時也獎勵新婚民眾,生育子女可免徭役一年,對民間有相當大的吸引力。
而華夏對端的西方羅馬,亦是提倡早婚早育,在升職面前,羅馬會優先提拔已結婚的男性公民。
對于不婚晚婚的女子,會剝奪她的財產繼承權,或是收取繼承重稅等。
總之中西方都是宣導為國出力,早早結婚,不婚不行。
那么問題來了
漢
劉邦聽見文帝二字,眼眸猛的爆發出驚人光彩,神情激奮“天命在漢”
先前有漢宣帝,加上天幕正講的漢武帝,現在又出現文帝。
漢當興啊,漢家當興啊連出三任明君為后世稱道,天佑也
激奮到臉色漲紅的劉邦,把地跺得咚咚作響,嘴里嘀咕著文所含深意經緯天地,道德博聞,學勤好問,慈惠愛民;
好謚號啊,這小子是多得人心才配享文
劉邦喜氣洋洋地猜測嘀咕此子難道是他孫子
哎喲不管,反正都是朕的好兒孫,有他風范
踞坐在他身旁的呂后,臉色卻是驚疑不定,大局征戰,它比不得劉邦,可在細節處她勝劉邦多矣。
漢到武帝七十年,陛下、盈兒、她、漢宣帝,平算下不過十七年余,惠兒到底在位幾年
自古至今,人口是國家基礎。
漢要要新增人口,又也收人口賦稅,養不起的百姓只能選擇溺嬰。
正因為溺嬰問題,西方認為華夏無法律存在,事實上西方亦有溺嬰存在,且數量不少。
如果說溺嬰能逃避口賦,但徭役是無論如何也逃不掉,除非你有錢你免役
唐
李世民收回目光,似有所思地望向群臣“難道后世不收取人口稅”
人口和田稅是支撐國家運轉基石,后世說過明確取消農業稅,若再取消人口稅,國家何以為續
并且后世是大爭之世,國家上下花費更多,他實在想不出后世以什么維持國家運轉。
房玄齡搖搖頭不認可“人為國家之基,人口稅定會收取,或許是后世收取名目有所變化罷了。”
他抬頭默默回想史料稅賦記載:
人頭賦稅始于周,叫夫征,到春秋時為兵役,到戰國時是口賦徭役,到漢時又細化明確許多;
到三國時,曹操才廢除獻錢的人頭稅,改為調租制。
而今大唐行租庸調制,征收谷物、布匹,若民眾實在拿不出物品,才會選擇徭役。
國家經濟以人相撐,決計不可能不征稅,否則后
人當會直言為什么要向百姓征稅
而不是如此平淡講述。
除了賦稅外,漢要徭役分更卒、正卒、戍邊四種,分別在當地、郡縣、京師、邊境進行服役。
每種徭役都可交錢讓他人代服,更卒兩千錢免役,正卒和戍卒皆兩萬四千錢,戍邊三百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