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建立后,孫叔通又將朝儀刪繁就簡,做出調整呈獻給漢高祖,這才有了后世名言吾今日知皇帝之貴也。
因論立朝廷禮儀有功,他的弟子進封為郎,三年后自己擢升為太子太傅,更成功地讓劉邦成為首個祭祀孔子的帝王。
至此儒家獲得官方認證,在漢朝終于站穩跟腳,有了走上政治舞臺的機會
秦
殿內寂靜,所有人目光都投向儒家博士叔孫通,這家伙近日可積極了。
向陛下進諫前往泰山封禪,以證秦繼承天命,撫養天下。
又貼心地附上相應的封禪制度,言陛下有開天辟地之功,應以周禮威示天下,讓臣民敬服陛下。
一溜串的禮儀改動,讓被囚禁的淳于越破口大罵,直言他玷污古禮,墜先王禮儀,是可惡之人。
結果好家伙,叔孫通看不出你儒家標準還挺靈活啊
群臣心道與陛下封禪禮儀相比,他對漢朝改制才叫厲害
不愧是能做太子太傅的儒子,儒家核心說改就改,真跟天幕講的,儒家就是個口袋,什么都能往里裝啊
該讓淳于越來現場聽聽,說不得他們還能親眼見證儒家內部互扯頭發。
自從天幕不談秦后,殿內的氛圍都輕松幾許,甚至還能笑評漢朝,對它指指點點,歡樂得很
集眾人視線的叔孫通面不改色地往殿中一站“劉邦出身亡匿,怎能與陛下相比,儒家尊秩序,順應天時變化。
陛下身世淵源,當以正統禮儀方顯貴重。”
頓了頓叔孫通又果斷提醒“改換楚式短服,表示劉邦是楚人,陛下請發兵赴楚,揪出劉邦讓秦江山太平”
劉邦啊秦始皇手拂過冰冷的鹿盧劍,眸色晦暗,若秦能政通人和,秩序順通,讓天下各行其位,世間自然無劉邦。
秦君不能自持已身,如胡亥行事,那么天下人人是劉邦。
他面色冷淡地盯著叔孫通,見他昂首挺立,并不慌張自己未來臣事,淡淡道“倒是朕屈才了,阻攔叔孫博士一展所長。”
原本還正氣凜然的叔孫通,冷汗唰地一下就冒了出來,躬身拱手道“陛下受天帝福佑,天幕所顯皆為虛妄未來,通受詔為秦博士,當為陛下獻策。”
聽完他的狡辯,秦始皇沒去繼續深究,直徑下令“叔孫博士此生想來沒去幾乎在穿楚式短服,朕賜你穿短服一旬,如何”
叔孫通心底松了口氣,幸好陛下不是個小氣的,經此一事,他未來為漢臣一事,就此揭過。
于是掩下心里感激,恭聲道“唯”
漢
劉徹笑道“自朕納天人三策后,
squorsquo,
用來預言未來告人政事,想要借此掌握先機”。
他起身緩緩離席,面容親切地看著眾臣,撫掌大笑道“今我等不用讖言,便知后世有儒子亂圣賢之事,想必是天帝憐儒,不愿看到儒家為后世所棄,用后人警醒儒家。”
說罷他轉身長嘆,意味深長道“看來儒家,當自革之啊丞相,朕說得可對”
讖緯之學起源于燕齊一帶,最有名的是秦朝盧生入海求仙,帶回一封圖錄,上書讖語亡秦者胡也,之后秦果然在胡亥手中亡斃。
從此讖言大興,自他促進儒學興盛后,讖言又以經書為理論,發展成讖緯之學,叫做經讖,以天命和神意的形式出現。
今天天幕降臨,讓漢跨越千年與后人對話,本就是神跡。
聽見天幕不喜儒家,劉徹出于本能,敏銳地抓住機會,暗示在場臣子,他要將此事宣揚出去,如果想要保持漢家首尊的位置,就要進行改革。
對他而言,不管后世儒家如何,先把儒家架在火上再說。
面對陛下潛在之意,丞相公孫弘還是笑呵呵的模樣,搖頭捊須道“不知那朝儒家學子,效仿董賢改制,照貓畫虎不成樣,倒墜了儒家名聲。
看來董賢需要再次著書,教會后人如何改制才是。”
公孫弘三言兩語把話擋了回去,心下卻犯起了愁,他行事以法家為度,但也靠儒家立足朝堂,所以不得不為儒家辯解幾分。
今天幕之言,流傳朝野,不就給了他人攻訐儒家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