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除了鹽鐵專營,
對誰有直接好處
秦
秦始皇垂首問殿內群臣“諸位如何看桑弘羊三問”
殿內陷入緘默,半晌后馮去疾才出例擲聲道“自管相管仲將世人劃分為士農工商后,又提倡禮義廉恥四維,以正社會之風。”
群臣略詫異地盯著他,沒想到他竟然闡述法家言論那李斯
殿內目光又移到低垂眼目的廷尉李斯身上,就聽到他接下馮去疾的話“三問之爭,其根源為利益之爭。”
李斯神色現出幾分猶豫,還是將話說了出來“今天下之物要如分劃士農工商,劃分平衡,三問自然解決。”
他說完半句,便住了口,可殿內君臣都明白他的未盡之意。
不平衡,則戰亂起。
即便有財神爺托底,還是止不住漢武帝花銷,暫不提他花到哪里,先提他干了些什么事。
他將口賦錢從原來的每年20錢,提升到23錢,按一家五口計,每年要增加15錢,別小看這15錢,對于很多家庭而言,朝廷多收一文就有一個新生嬰兒死亡。
溺嬰成風,不是短短的四個漢字,背后是無數條鮮活的生命。
將口賦漲完,漢武帝又對百姓對六畜收稅,即六馬羊雞豬狗,每千錢交稅二十
天幕語氣變得沉重晁錯曾言五畝之家,可耕百畝,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百姓可耕種數,從百畝減少到十畝,且中等天地的畝產不過四石。
與秦初畝產相比,減少約兩石糧食。
因此漢時百姓生存環境極為脆弱,即便漢家歷代天子堅持實行十五稅一地低稅,也不能彌補百姓面對朝廷稅收、口賦時的無力。
曾經有史學家計算,整個漢武帝時期,人口保持正常增長時間僅七年,低于正常增長的二十一年,人口減少或毫無增長的長達二十六年
漢
剛整理好衣物的劉徹,又被自家親爹抓住,扒掉褲子挨揍。
“哇”疼到忍不住的小劉徹哇哇大哭,邊哭邊道“干孤何事孤都還戴冠,為什么要挨未來的打”
小劉徹委屈,小劉徹哭泣,劉徹難受不服
劉啟手撐著膝蓋,赫赫地喘著氣,雙眸凌厲喝聲道“哭什么哭跪下”
我劉氏天子最怕的是什么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為了讓百姓生活安穩,呂后忍辱,先帝節儉,即便他亦是苦思良政減輕百姓負擔。
沒想到你竟然敢重壓百姓,你是逼百姓反漢嗎
我們在評論古時有爭議的帝王時,往往用罪在當代,利在千秋來概括。
在我們學習小組看來,這句話雖是批判,但也有替他們解釋的意味,我們能輕松討論帝王朝代過失,是因前人離我們很遠,感受不到當時的酸甜苦辣。
不管是秦皇漢武,抑或其他的帝王政績,對于當時的民眾而言,他們的命就不是命了嗎
史上不斷的戰亂紛爭,奪去的是數不清的黔首貴族性命,無論是田里刨食,或是微末官吏、戍守邊境的小兵,各色女眷婦人他們都是組成歷史的基石,沒有他們世間亦無歷史畫卷。
今天的我們,從史書上短短一段文字,窺得史上留名者的波瀾人生。
但我們不能無視那些化為累累白骨,不能發聲普通官吏微末小民
天幕頓了頓又補充了一句無論哪個時代,不能發聲者才是大多數,而他們生活好與壞,才是當時朝廷執政者的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