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
除了自己是商人外,還因此項政策太得罪人,不僅賈商反對,連董仲孺都上奏請陛下將鹽鐵皆歸于民
而平準法指京城設置的物價管理機構,若市場上某類商品價格增長,平準機構就會拋售此類商品,遏制價格上漲勢頭。
反之若某類商品價格走勢下跌,平準機構出錢將其收買,穩定價格。
是不是很熟悉
這一政策直到現在都在使用,而我們國家仰平最厲害的一次,是2006年與燈塔的糧食戰,燈塔四大糧商攜手推高糧食價格,想再讓我國農業破產。
對面西方圍攻,中儲糧直接調糧食進入市場,仰平糧食價格,跟對方周旋博弈。
剛開始半月拋售一次,后來又一周一拋,再到兩天一拋儲存糧,整場糧食交鋒持續兩年。
最后咱們中糧直接宣布我國糧食庫存量在一億噸以上,夠全國上下14億人敞開肚皮吃一整年,你燈塔敢繼續做空,我們就敢繼續拋售
一億噸
14億人
秦始皇a劉徹a李世民a趙匡胤a朱元璋a朱棣等人,猛地倒吸口冷氣
14億人口抵朕幾個大秦\大漢\大唐\大宋\大
明
歷代君王只覺頭皮發麻,
想起治下田地產量,
再對比后世儲存量幾乎想哭出來有一億噸糧食的積蓄,產量定然驚人
十石百石
想到此的各皇帝,恨不能沖到天幕跟前別講大漢了,說怎么種糧
怎么儲存糧食才是真
李世民a趙匡胤a朱元璋a朱棣等人大漢有何好說的后人將種田之法,儲存之法告之朕,朕親自為爾等講解大漢
親自講解,從皇帝視角講解啊用力嘶吼
且不說地里產量,單糧食儲存便是困擾著他們的難題,即便各朝設有糧倉,也不過是粟藏九年、米藏五年;若遇天氣濕冷,米糧三年后,就會變陳發霉。
唐
李世民憶起隋朝的糧倉,臉上顯出心疼,恨不能捶胸頓足“當年李密攻陷興洛倉,讓民眾隨意索取,可惜可惜啊。”
他不是可惜讓百姓拿取食用,而是可惜民眾取糧過甚,力小運不動,只能將糧食棄于路旁,來往車馬踐踏下,丟棄的米厚達數寸,遠觀洛水兩岸,猶如白沙鋪面,靡費啊靡費啊。
隋朝積糧豐厚,被楊煬帝揮霍數半,在戰亂時又被各地起義軍消耗一空。
等唐安下天下后,各郡已無存糧,百姓流亡,十不存一。
見陛下提及往事,唐初群臣皆是滿目沉重,嘆息道“前朝儲存糧食再多又有何用”
前朝為積糧食,在大隋設有回洛倉、常平倉等六大糧倉,廣積天下百姓糧食,可惜災時百姓卻吃不一口。
開皇十四年大旱,各地糧倉溢滿,文帝卻惜倉庫卻不憐百姓,不許開倉放糧,致百姓餓死。
同是文帝,隋文帝與漢文帝相比,相差甚遠。
明
朱棣面色期盼道“若神跡能講后世如何儲糧該有多好”
那樣就不怕天災時百姓挨餓了。
歷代最大的糧倉屬隋文帝建造的含嘉倉,可容納五十萬斤糧食。
而后世卻有一億噸
他轉頭對太子等人討論道“后人不讀四書五經,似乎偏向術數”
朱高熾面色遲疑“陛下解大人等人編纂大成類書,兒臣聽聞各大人正寫完術數類目,不若術數書籍傳至民間”
現大明以理學為官學,士人多讀經義,貶術學之道為小道,即便傳于民間,怕是不被學子所接受。
朱棣淡淡地掃了他一眼,冷笑道“朕將術數設于科舉考題中,誰敢有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