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原本正點頭認同,帝嚳時代有沒嫡長子制度,傳位于誰,皆看才能如何。
劉弗陵是才出生,能不能立住還要以后,他怎么會廢太子
然后就聽到汲黯最后一句,臉色猛地僵住,立即回頭叫冤“仲卿,朕沒想過換太子。”
衛青溫聲道“陛下擇太子立之,定有其因,臣只是遺憾據兒與陛下父子關系,竟被奸詐之人挑唆得越來越遠,豈不是天下憾事”
仲卿說得沒錯,劉徹借著他的臺階連連點頭,沒錯,都是那些近侍作亂,蒙蔽他們父子,間離父子情誼。
他掃過臉色平靜的衛青,和臉有憤然的霍去病,悄悄地松了口氣,仲卿不愧是他的股肱之臣,沒有怨恨他。
只是他掩下眸中的晦暗,未來要如何限制外戚勢力呢
漢武帝不滿太子嗎
有
太始四年,漢武帝開始立明堂,什么是明堂
孟子說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也就是漢武帝要為自己過往功業蓋棺定論。
但問題來了,漢武帝太初以前,武功鼎盛,對大漢內外改革,功績煌煌。
后來卻靡費天下,橫征暴斂使百姓愁苦,朝野多有又不滿,他所留的各項政治遺產,會不會被守文集團給否定
甚至復辟回他未改革前的黃老制度
秦
復辟以往秦始皇臉色凜冽,立即想起淳于越先前的提議為諸子分封天下
他目光落到扶蘇身上,然后再依次掃過其他皇子,如果他們中的某人想復辟分封怎么辦
為拉攏六國,棄郡縣返分封,他會怎樣
思索半晌,秦始皇垂首苦笑,那時他已不在人世,繼任者改弦易轍他又能如何
但那些政治遺產卻是證明他恩澤世人的痕跡
他揉了揉太陽穴,心道難怪漢帝想要換類已的太子
更加憂心的是,太子能否撐起大漢山
要知道在漢武
帝位時期因功封侯者達76人,是漢家歷朝中因軍功封侯最多的時期;
人們因軍功封侯獲爵而獲益時,會自動或主動聚集成勢,成為不可忽視的利益集團。
一旦某個利益過于膨脹,勢必會威脅到皇權。
為遏制軍功集團膨脹,漢武帝除了政治手段如酎金案、以罪削爵等削除爵位外;
更是將大漢將軍領兵軍制進行改革。
自衛霍去世后,大漢大司馬一直空缺,甚至連其他常勝將軍、左右將軍類的軍職也都懸置,若要調將出征,則授予以雜號將軍,而不是實權軍職。
如李廣利出征大宛時,用的便是貳師將軍名號
漢
被天幕扒得里外都不剩的劉徹,面無表情地掃過眾臣,如果你們按制辦事,難道朕還能揪住你們小辮子
朕行煌煌大道,若眾卿如仲卿般遵守謹禮,又怎么會有酎金案發生
群臣當年項羽要烹殺太公,高祖要其分他一碗
陛下,你頗得高祖精髓啊
而漢武帝為使朝堂內制改革,多用開邊興利、銳意改制的峻臣,甚至只會掀起腥風血雨的酷吏
當對外征伐不能在漢武帝手上結束時,那么他對太子政見要求轉為類已。
他能否臨事決斷、恩威并施的手腕、殺伐果斷的心性,以及極高的政治素養
否則他無法掌控峻法大臣,駕馭軍功集團,以及應對宗室諸王。
換句話講就是他對太子要求變高了
而太子身邊是些什么人呢
寬厚長者、被擠出朝堂守文集團、各業異端進者,以及衛霍軍隊勢力,以及衛氏外戚。
其中軍隊勢力在衛霍去世后,與太子斷聯,散落成沙
秦
當年晉獻公逼死太子申公,而漢太子則成為暗中火把,被各方勢力絞殺秦始皇提起筆繼續批改政事,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