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統計,各國前往來大唐朝貢的次數為小日本十九次,大食阿拉伯三十七次,林邑越南南部二十四次,真臘柬埔寨十一次,波斯伊朗二十五次。
其余南天竺、北天竺今印度、訶陵印尼爪哇、尸利佛誓印度蘇門答臘等暫且不計。
在貞觀十七年時,世界上離大唐最遠的國度拂菻東羅馬,與大唐正式建交,在官方記錄中雙方來往共7次
天幕語氣幽幽東西網友見面場景,只在史書上留下一句拂菻來貢,太宗降璽書答慰,賜以絞綺焉
唐
聽天幕語氣,似乎想讓朝廷與東羅馬發生些什么
房玄齡等人嘴角微抽,從神跡降臨到現在,他們已尋摸到后人性格看熱鬧不嫌事大
從秦始皇對比亞歷山大,再到大漢與羅馬,如今又是大唐
不知后人又用西方誰與陛下相比
“朕記得東羅馬喜愛絲綢”李世民放棄自古以來的拂菻名稱,利落地改為后世東羅馬,他摩挲著下巴吩咐侍郎“他日東羅馬使者到達,記得與他相談絲綢西進之事。”
他神色躊躇地望向群臣“西方對絲綢等物收以重稅,朝廷是否也要收稅濟民”
天下凋敝,為讓百姓休養生息,恢復大唐經濟,他不取各道關卡商稅,以圖四方貨物流通,讓利于民。
未來朝廷是否要收取商稅
就這樣沒了,現代討論無數次的中西大國見面場景,就化為唐太宗一個利索的蓋個章動作東羅馬走你
明
見天幕出現一行唐太宗蓋章小人,朱棣手搭在案桌上,微瞇著眼沉思他繼位后,數次北上草原驅韃,但軍費支出實在太過龐大,朝廷難以為繼。
所以他想遣人南下西洋,一則宣揚大明之威,二則以讓海上諸國以朝貢名義,與大明來往貿易。
他轉向案上輿圖,招呼太子及朱高煦“來看看,明歲鄭和就要南下西洋,接連海上諸國。”
朱棣虎目掃過哥倆“看看是否有補充調整的。”
朱高煦伸了個腦袋,咋呼道“延海倭寇眾多,爹,現在北上無事,你讓我去打倭寇唄”
正好后人不喜倭寇,他殺的矮瓜越多,后人就越高興。
好歹他們是老祖宗,總有滿足后人愿望對吧
見他兩眼轱轆轉,朱棣就知他沒打好主意,懶得理他,直徑問太子“說說。”
他這個兒子,歷來行儒家圣治,不愿興師動眾,勞民傷財。
可他怎么不知道大明想要江山穩固,就需要興師動眾。
賺錢得前提,就需要勞民建造大船,出海給大明換利
朱棣愁,他很愁啊
站在繼承人立場上,這一刻他理解到漢武帝心情。
要怎樣矯正太子仁義性子
被點名的朱高熾挪了挪圓滾的身子,
才慢慢道“市舶司已經準備好寶船、馬船、糧船、坐船及戰船,現在要做的就是調整。”
并且有天幕講解可補充細節大局上并無填充,只需要在細節上稍加更改。
如多帶點絲綢及大明瓷器,好賣個價錢
所以身為大唐人,可以在長安吃胡餅,無論是東夷的畢羅,還是西戎的餅,又或者是南蠻的美食,北狄的手藝在唐人看來都是胡食,沒區別,他們只要經享美食便好。
如果喜愛吃甜食,只需要等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學制糖技術后,大唐就有甜甜的糖水可用。
如何想嘗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滋味,可以等唐太宗平定高昌,他會親自監制葡萄酒,釀出八種色澤芬芳的紅酒,親賜群臣,讓京師眾人識得其味。
累了到酒肆觀熱烈奔放的胡舞,聽明快激越的胡樂
漢
甜食
劉徹眼眸迸出驚人的光亮朕也喜歡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