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指著地方官貪污幾字,振振有詞道“天幕還說咱給的俸祿低,大唐給的俸祿高外官仍要貪污。”
大明無法鎮壓這些蛀蟲,貪污官吏定然橫行天下。
見大兒浮現不贊同之色,朱元璋冷哼“朕又不是搜扣之人,大唐給一品官七百石,他老朱給每月八十石,一年960石,比大唐高多了。”
那些大臣還腆著臉說不夠養家
大宋就是給那些大臣太多,才會造成沉官拖累大宋財政。
而且看看大元給的俸祿,京城從一品才300兩月俸,連祿米都沒有,他老朱不僅給俸錢還發米,怎么就不好了
天幕居然說他小氣,想想就委屈
朱標a朱棣等皇子爹,你開心就好
唐初時財政匱乏,所以準京師及各州縣設公廨田,然用度仍然不足,到貞觀十一年時,唐太宗下詔書,設捉錢令史一職。
每所辦公衙門配九名家資萬貫的捉錢使,每人貸予公廨錢5萬錢對外經營
,所得利息費用為各司辦公及官員俸料之用。
同時他還特別參考時下利息,并設定捉錢令史每月納利息四千錢,一年納還衙門利息48萬錢。
捉錢令史任期兩年,只要能納滿利息一年,其家族便可舉一人出仕做基層官
天幕頓了頓補充道相當于給富戶一條做官出路
漢
劉徹摸著下巴,這不就是變相行的貲資制度嘛
大漢為收富賈錢財,特設貲資制度,按規定獻財與朝廷,其家族可推一人入朝為侍郎,等待做官機會。
他瞄了眼他的財政官桑弘羊,嗯桑卿便是通過此道入職朝廷,被他挖掘才能。
劉徹展臂一揮,暗自得意朕是千里伯樂也
不過唐太宗此舉還不如直接收錢換低階官吏,再將錢過手分配。
如此一來皇帝權力定然集中,才能更好調整各衙門做事。
他瞇起眼,唐太宗分權給大臣,那他后人集權可就難了
唐
天幕語剛落意,魏征就已坐不住,立即出言道“陛下,商人無德重利,為推家族出仕,定會大肆強制放貸,對百姓下壓形成攤派,使百姓不堪重負。”
且每所衙門設九名捉錢令史,按眼下大唐疆域核算,大唐會多出七千余商人捉錢令,他日改撤公廨時,這些捉錢令史又該如何安置
李世民語噎,他才登基時置有公廨制度,使其政令內容并無天幕內容,主要是為了讓諸官衙門經營取息使用。
如此看來他眉頭輕皺,看來各衙門經營得并不妥當,才使他不得不啟用商人。
他的猜測得到天幕證實
公廨錢主要用于大部分用于官員俸料,剩余的為
助公廚;相當于單位食堂。
修司廨宇什物相當于各衙門的行政辦公費用。
公費游玩各部門舉辦宴會游玩等等,不過此項大多出現在盛唐開元時期
唐太宗推公廨錢及公廨田,本意是想高薪養廉,同時也減輕朝廷負擔,但長此以往是弊大于利。
公廨錢對外是官方經營,但實際上是各衙門金錢流通,脫離了國家財政管制,轉變為高利貸剝削。
所以公廨制度在唐朝不停地罷用,又不斷地啟用。
如貞觀十一年捉錢史召令下達后,群臣反對作罷。
結果貞觀十二十又啟用,又罷。
貞觀十五年再次起用又罷。
到了二十一年又復起推行
李世民望著年號,眸色沉沉,作為帝王天幕僅道出時間,他便知曉復起緣由戰爭耗費過大,導致朝廷財政困難。
即使到高宗、玄宗時期,公廨制度仍然是啟用罷免狀態。
可見唐朝的財政制度并不完善,后期更是因為財政崩潰,無法維持國家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