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君臣在心中將大唐數額與本朝相比,頓覺頭疼欲裂,特別是宋朝歷代皇帝大唐官員數量算什么
宋朝冗官才叫難事,裁又裁不掉,改革又不行,簡直艱難
這些人多嗎
跟今天的行政機構比起來不多,問題是大唐的生產力和收入不夠啊
天幕現出一張財政收入表,又繼續解說大唐的財政系統不具有擴充性,戰爭及各類支出一旦頻繁,賬面就成為赤字。
簡單講大唐財政收入是死工資,維持生活能行,但是碰見生病、人際交往等事件,死工資就撐不住。
所以開元年間是大唐盛世,但大唐賬簿卻寫著沒錢
頗有一種外表華麗,內褲補丁的窘迫感。
為了減輕軍事財政支持,唐玄宗把財政權下放給各方節度使,讓他們自行籌備軍費,減輕中央負擔
唐
李隆基望著天幕現出的一串串大唐收入的數字,眉頭深深擰起,作為大唐帝王他比后人更清楚朝廷財政收入。
他半垂下眼簾淡淡道“天幕上所現的財政數額是今歲賦稅”
宰相姚崇眼眸掃過天幕展出的大唐財政收入表,苦笑“陛下,今歲朝廷賦稅收入,還達不到天幕展出數額。”
看看天幕展出的數字租錢二百
余萬緡、栗一千九百八十余萬斛,各類絹布七百四十余萬匹,及布一千三十五萬匹的數量
再對比大唐支出,他瞬間明白后人為何疑惑他們不擴展賦稅渠道。
唉,他深深地嘆了口氣,抬手向唐玄宗進諫“請陛下減止兵戈,對邊境各部以懷柔安撫為上。”
聽到他的勸諫,李隆基面無表情地反問“朕止兵戈,吐蕃契丹等部就能臣服于唐不像漢時匈奴那般南下掠奪大唐”
朕不起軍戰,各方武將及民眾愿意放棄軍功升遷
你姚崇未免太過天真
2朝廷從內重外輕,變為外重內輕
唐太宗時期,各地折沖府主要拱衛京師,對外征戰多以藩兵為主力,所以朝廷能節制大唐各方兵馬。
如唐太宗在親征高句麗時,曾對薛延陀下詔朕要打高句麗,你等作為兒子的準備準備,咱們上陣父子兵打高麗。
戰爭結束后各回各家,根本無須擔心將軍擁兵自重問題。
但隨著各部游牧民族實力增強,唐玄宗時期大唐要面對西方、北方的突厥、契丹、吐蕃等部族威脅,不得不調整國家戰略,把對外進攻的矛頭轉為防御。
同時大唐想要掌握戰略防御中的主動地位,就必須布置重鎮守略邊關。
最初給重鎮后勤由朝廷安排放置,但重鎮離各糧倉路途遙遠,后勤壓力極大。
于是唐玄宗讓軍鎮屯田補充糧草,于是行政權力下放到重鎮最高長官節度使。
但大唐對外又戰時頻繁,應對頻繁的軍事變動,重鎮長官必須有調動各方資源的權力,于是人事權下放到重鎮最高長官節度使。
至此節度使有財政權、行政權、人事權三權合一,在加上他們本身擁有的軍事權力,已經成為地方土皇帝。
隨著大唐戰略的需要,到天寶年間時,大唐已有九個節度使和一經略使,史稱天寶十節度,這十節度使統兵共達四十九萬,馬八萬匹。
而安史之亂爆發時,朝廷中央兵力不滿八萬,且武備懈怠久不習戰
不等歷代君臣有所反應,天幕就率先作了個小總結
簡單講就是唐太宗時期各地藩軍以拱衛京師為重,所以朝廷能直接遏制各地軍馬。
唐玄宗時期為保證大唐在東亞乃至世界老大的位置,朝廷在各地設重鎮震懾各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