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彌補其中朝堂權利缺失,自唐中宗起便啟用宦
官,作為自己的鷹爪治理江山。
唐玄宗時對宦官更是信任有加,其中出來者更是封為國公,手掌軍權政權。
如楊思勖屢屢率軍擊殺南方各夷族,升為驃騎大將軍從一品,又被封為國公。
整個唐玄宗時期,宦官著紫衣三品以上、緋衣四至五品者就多達千人,對內為他批閱奏牒文表,對外為他監視各方軍事,作為御史監軍。
這些宦官因身體原因,多數人的特性是貪財好色,因此眾宦官出使諸州時,沿路地方官員總是盡力奉承,唯恐不周。
因為得罪他們,就等于得罪皇權,得罪唐玄宗,因此宦官從某種意義上掌握各地官員的生死。
比如高仙芝被索賄不成的監軍邊令誠,以無故棄守陜郡數百里、貪墨糧餉的罪名在潼關前線斬首示眾
唐
“后人到底在干什么”李世民一腳踹翻小案桌,怒道“按制宦官不得超過三品,唐玄宗竟然給官宦封國公”
他抬手按住胸口,只覺得心口鈍悶難受著官衣的宦官高達千余人,定為成為朝堂一大勢力,且宦官又能通于后宮。
后宮便可利用宦官干政想到大唐未來局面,李世民身形搖晃,眼前發黑,忍不住落下淚來。
氣殺他也。
面對天幕講述,群臣相顧無言難道朝廷后期也要出現大漢十常侍
事實上他們想得太過淺顯,大唐后期宦官已經升級為官宦軍閥,權勢大到直接更換皇帝。
如唐武宗便是宦官仇士良擁立,而唐武宗能從宦官手中奪權,除了朝中大臣相幫外,也是拉攏另一宦官楊欽義,才穩住朝堂撐起大唐江山。
大唐的宦官,比大漢厲害多了。
唐玄宗啟用宦官的同時,也破壞了唐初的政治制度。
從唐太宗起,大唐政治制度就是群相集議制度,它以人事更新為基礎,統領大唐朝廷政治風格。
如姚崇靈活善治,宋璟剛正糾風,張說銳意革命等等,換到今天就是“三個代表”,全面奔小康等等不同的國家政治目標。
不同的宰相的政治理念,讓大唐治國之策不斷推陳出新,使國家政治不斷涌入新鮮血液,驅陳革弊使大唐重返世界巔峰。
但年老的唐玄宗認為這項制度太過繁復拘束,人事紛疊,于是把輪流做宰相的方法,變成單人蘿卜坑。
所以唐玄宗26個宰相中,李林甫任職時間能長達18年7月,遠超大唐任何一位宰相
唐
李林甫
李隆基神色淡淡“諸卿可識李林甫”
能任宰相十八年,定有獨特之外,只是不知是真是愚,對大唐有何功績。
侍中源乾曜出列啟奏“回陛下,臣的姻親楚國公的侄子便叫李林甫,但”
他語氣遲疑,稍稍抬頭望向天幕后又恭敬道“臣并不能確認他便是天幕口中的宰相李林甫。”
楚國公姜皎
李隆基把目光落到拜殿中監姜皎身上,就聽他道“陛下,臣侄子是長平王曾孫,其父為李思誨。”
長平王原來是李氏宗室,李隆基腦海微轉,立馬浮出長平王李叔良來歷屬于唐高祖祖父一脈,按輩分算是他叔叔
幾心急轉,他面色露出微笑“待天幕結束后,將人帶來給朕看看。”
如今的李隆基正處于勵精圖治階段,知道宰相長期一人擔任的害處。
所以他根本不明白天幕中的自己為何要扶持一人長立宰相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