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路線為從印度巴里加扎巷乘船經過馬六甲,到越南南越、兩廣等地進入中原。
印度棉花向西傳11-14世紀間傳于阿拉伯半島15世紀傳至歐洲;
而非洲棉則是走路陸,在南北朝時期,經絲綢之路到達西域今新疆區域
唐
南北朝時期
李世民一愣,他轉身問李百藥“卿可知棉花記載”
他登基后就與群臣共修史書,其中北齊史是李百藥完善,不知他是否見過記載。
若沒有他皺了皺眉,得找進宮詢問。
李百藥目露思索,幾息后啟稟道“史料曾記載齊和帝曾用棉布做帝王龍袍,因新料與慣例不同,被史官詳細記下。
或許此綿布就是后人口中的棉布。”
見陛下沉吟,一向不插手朝政的長孫皇后突然道“那是白疊棉花古名。”
她說著取下頭上金釵,將其扭轉開露出填充的白色云絮,遞到李世民懷中“這就是棉花。”
大唐首飾多用金銀,為減頭飾重量,匠人會用白疊塞入其中,既輕盈又不使首飾失了文雅。
李世民小心地取出云絮,細細觀之可惜他對織物一道實在不了解,只好頷首道“既然如此待天幕結束后,命人尋找此物。”
非洲棉在唐時就在西域進行種植,到唐玄宗時期棉花開始移向中原。
但此時的棉花大多數用于觀賞,其原因有三
1非洲棉質量不行,纖維短、棉桃小產量少;
2貴族不需要,平民不知道有此物;
貴族有皮毛、絲綢、羽衣等物品遮寒保暖,所以不需要花費心思去培育種子,而是將它作為一種觀賞植物放到園林中欣
賞;
3外來品種本土化;
任何物種引進都需要本土化,如棉花對光照需求量非常大,生長期及接蕾期間對土壤水分也有要求,并且在種植期間,也要考慮到如何避免土地地力流失等等問題;
這些都需要時間人力來重復馴養完成,但因原因貳及棉種本身質量等因素,非洲錦最終被華夏拋棄,改種印度棉
王二狗聽到緣由時,拉著身上破舊爛衫大哭起來“俺爹就是被凍死的,要是不這棉花俺爹是不是就能活下去”
周圍人都紅了眼,每到冬天村里總會凍死幾個,原以為是他們命不好,結果是當官的身體民恤,寧愿把救命的東西拿來當花賞,也不愿把種子給他們。
呸”王二狗怒吼“當官兩張嘴,沒一張是好嘴,狗日的都該死”
說罷又惡狠狠道“他們不愿意給俺們種子,俺自己去尋”
“二狗,俺跟你去,尋得種子讓家里不受凍”
而各朝君臣則是怒斥天幕“胡言亂語朝廷怎么不重視天下黎民了”
說罷又急忙安撫天下黔首,避免民變發生特別是天幕點名的唐玄宗。
李隆基深深地吐出口氣,冷靜地下詔“傳令各州,召尋種勇士與朝廷共赴西域尋種。”
至于非洲棉棉種好不好的問題先安民心再設法尋回印度棉種吧
他心中惱怒地抬起頭天幕,別逮著朕欺負行不行
印度棉傳入華夏經過育種培育后,棉布開始進入百姓生活,而棉花能普及的最大原因,就是因黃道婆的技術改革。
要知道華夏字體中原本并沒有木字旁的棉,只有絞絲旁的綿,指棉綿帛類的絲織品,當棉花普及后棉字才應運而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