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一想,自己好像過得很苦
他拉了拉皇后“觀音婢,晚膳咱們試試豆花,看甜豆花好喝還是咸豆花好喝”
長孫皇后掩嘴輕笑“二郎肯定喜歡甜豆花”
平日二郎就愛喝蜜水,甜豆花定然是他的心頭好
到北宋時期鋼鐵產量每年約產八百萬斤,家家都有鐵鍋人人都可以吃炒豆腐,但宋人肯定沒吃過腐竹
腐竹出現在明初,腐竹兩字最早出現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豆漿加熱后,取下豆漿表面上的膜,進行干燥脫水,這就是腐竹豆皮。
朱元璋或許吃過腐竹,但肯定沒吃過千葉豆腐,千葉豆腐是現代產品,用大豆粉及淀粉做成,除了口感好,其營養價值比不上豆腐
朱元璋看著天幕展出的豆制品,滿頭霧水他沒吃過后世豆腐難道很奇怪
他吃過那啥千葉豆腐才奇怪好嗎
完全沒明白后人為什么要點他名,后人的行為說辭真是太讓人難懂了
天幕把各朝皇帝打趣了一遍后,語氣終于恢復了正經
豆花分甜咸,豆腐也有南北之分。
南豆腐也叫嫩豆腐,用石膏點漿,豆身澤白,質地比較軟嫩、細膩,容易破碎,適合做湯菜。
北方豆腐用鹽鹵作凝固劑,硬度、彈性、韌性偏干偏老,色澤相對發黃,含水量較低,適合煎、炸、釀、餡料等。
總之豆腐價廉味美,是窮苦人家的桌上菜,也是他們補充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民間
看著天幕展出的豆腐佳肴,小女孩拉了拉娘親“娘,囡囡想吃豆腐。”
用藍布包頭的婦人輕點女兒額頭“娘也想吃,但不知怎么做,要不你問問仙人”
小女孩用力地點點頭,朝天幕大喊“仙女姐姐,囡囡想吃豆腐”
“仙女姐姐,囡囡想吃豆腐”
可惜她稚嫩的請求,沒有傳到天幕不過豆腐不是一開始就是現在的方塊,而是經時間演化。
南北朝時期的豆制品應該是以豆糜為主,其形狀跟土豆泥相似,是屬于貧賤人家的食物。
到五代時期豆腐被稱為小宰羊,市井小民把豆腐作肉吃。
豆腐兩字出現在北宋時期,是宋朝八大素食之一,吃法也開始多了起來,有豆腐羹、煎豆腐,甚至還用豆腐蘸著蜜吃。
到明代時豆腐就被賦予清廉方正
的含義,文人官員用豆腐來表示自己清廉克儉。
而市井中,一碟豆腐干,一碟豆腐皮,一碟醬豆腐,一碟糟豆腐就是大清茶館的標配,吃豆腐聽評講,美事
天半空熒光微閃,做豆腐的影像出現在天幕上。
所有人都看著神跡浸泡豆子,磨豆濾漿、煮漿點漿、模壓成型最后得到一塊平整如水,光亮如鏡的豆腐。
就這么簡單
秦漢百姓非常驚奇,看上去好像很簡單,他們也試試
就算是心疼豆子,可是神跡講得太簡單明了,他們一看就會,肯定能做出來給家里添個菜
說干就干,動作快的婦人把豆子舀了出來,滲水浸泡備好,待晚些就能磨漿開煮。
而孩童卻是拍著手圍著黃豆轉,邊轉邊唱黃豆豆,圓粒粒,磨了燒開變白玉,白玉白玉真奇妙
豆腐技術普及后,賣豆腐就成了一門養家糊口的小生意。
吃豆腐就是兩字新鮮
要保證豆腐新鮮,攤主必須凌晨起床干活,泡豆磨漿壓實,豆腐流程簡單賣不上價錢,所以才有了俗話世上有三苦撐船打鐵賣豆腐
賣豆腐賺不了錢,但賣給國外人豆腐卻能賺錢。
晚清時期,李鴻章的兒子李石曾在巴黎開豆制品工廠,主要賣豆腐和豆漿。
工廠開動時正巧遇上世界大戰,法國奶源被切斷,豆漿趁勢而起年收入百萬法郎。
更重要的是,巴黎這家工廠是當時華夏留學生勤工儉學地,我們的總理周先生和華夏設計師鄧先生,都在這家工廠磨過豆子,炒過豆腐
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