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宣正殿內所有人齊刷刷地把目光轉向魏征你怎么當上評書祖師的
被注視的魏征絲毫不慌,鎮定反問“世間同名同姓的人多去了,為何會是老夫”
李世民等人剛準備點頭就聽到天幕給出答案大唐魏征
殿內所有人又齊刷刷地轉向魏征魏玄成,果然是你
房玄齡捻須滿臉困惑“難道諫議大夫被貶以說書為生”
他們不知說書是何意,僅從字面來看當時為人點評書籍
而魏征本人天幕污他名譽,現在又給他冠上祖師之名,后人你們戲耍老夫太過
評書祖師真的是魏征嗎
評書咱們都很熟悉,說書先生手持折扇配塊醒木,坐在桌后板一響開始講書。
評書在古時稱謂各有不同,北方叫評書,南方叫評話,它們都是從說唱演變而來。
古時的說唱也叫講唱文學,指又說又唱,它的說唱法跟現代說唱沒關系。
評書者在講述時會用唱詞韻文來輔助故事情節,講與唱互相間雜,使聽眾在聽故事時,也能享受音樂樂趣,更能明白故事含義。
它不是戲曲,故事里有說白和唱曲,整個故事靠講述而不是表演。
說唱跟相聲也不同,相聲是要逗你笑,評書是由人物為核心,講的是人文歷史故事,帶有一定開智傳道色彩。
這種表演方式如今已經式微,被分散于其他藝曲中,后來電視劇興起后被融入劇情里,如經典版的新白娘子傳奇就采用了說唱方式表達人物情緒
天下人見瑩白的幕光微閃就傳出一道柔和的男聲請你代我謝謝師傅,代我謝謝員外爺。
接著一道哀怨的女聲唱響長亭送別淚如注,骨肉分離在路途,沐風呀櫛雨多辛苦
眾人立馬這是親人離別,男子應該是被判流放
他們想看具體影像,可惜神跡僅放出聲像。
花樓里的姑娘們聽到女子唱訴的曲子,趕緊叫樂師記下好重新填詞新唱。
而更多的民眾更喜愛后放的曲調煙花二月去踏青,風光無限少年心
趙匡胤聽著朗朗上口的曲子,詞曲簡單歡快,充滿少年氣,很適合推入民間,讓民辛苦之余能得幾分樂趣
于是下令太常將詞曲復制作圣恩,讓民眾沐浴天子恩澤
說唱形式到唐朝時被稱為說話,表演方式被文人斥不近文律,但它能隨機應變,博宮中貴人一笑,所以說話在唐時成為評書的開端。
這種表演方式到了佛道兩家手中,吟唱就變成了俗講,即道士僧侶將經文故事編成通俗文字,然后用說唱韻文加以鋪陳渲染宣揚經義,吸引善男善女。
到兩宋時期說話方式及表演內容均有所完善,出現了說話四家小說、說經、講史和合生。
題材
有人文歷史如劉備曹操等人的三國故事,佛道兩教中的神話傳說及當代社會生活話題等等。
說書人暮升公卿之堂,下至市井閭巷,內容豐富技藝多變令人口耳相傳,它雖是小技,卻可以看作當時的人形報紙
劉備吃驚什么叫三國故事
曹操震驚孤成了后人口中談資
劉備a曹操爾康手后人你說清楚
到明清時期,評書就成了茶館常駐項目,在清末時期評講國內局勢,擔任開發民智激發民情,教化民眾愛國的任務。
評書流傳到現在,有地方評書如四川李伯清評書、揚州評書楊明坤等等,都是貼近生活,語言詼諧的短篇評書類。
長篇類的單田芳隋唐英雄傳、于海龍民間志怪故事、袁闊成三國演義等等,各類評書說法都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吳曉思翻到真正的評書內容,給了同組人員一記刀眼,咬牙切齒地開始圓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