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亦是憤然,馮去疾高聲斥道“誰說我等未記下李冰之功明明”
話剛過半句,他如同一只被人掐住脖子的雞,再也說不下去。
后人為什么沒見到記錄
項羽一把火燒了咸陽宮,毀了大秦基業
基業都不存,何況一郡守記載呢
因此蜀人非常有理由相信李冰是古蜀國望帝杜鵑啼血的主人翁杜宇的后代,杜宇見蜀地有水患,命人開通玉壘山,以除水害。
為緬懷和敬仰他,巴蜀民眾尊杜宇為杜主,農時祭祀杜主。
又因李冰興鹽池水利,有大功德于蜀,巴蜀人又奉祀李冰為川主,更在都江堰旁修建二王廟原是望帝祠,紀念李冰父子治水之功。
又因傾李冰事跡,當時巴蜀一帶多為男嬰取名冰,劉冰、吳冰、李冰只為沾慕李冰神氣,讓自家孩子健壯成長。
每到春灌時會舉辦大型祭祀會,以供奉李冰父子,后來此祭祀會轉為放水節,又因祭祀活動在清明時節又稱清明放水節,直到現在都江堰放水節仍是每年舉辦
明
朱棣聽著歲修二字,臉上浮出明顯的嘲諷大宋立國以來,凡功及名民生者,皆增人祀典以示皇恩。
趙太祖封李冰為廣濟王,將其納入國家官祭,可偏偏這官祭成了當地駐軍官員斂財利器。
歲修祭祀,嘴上說得好聽,祭祀一次要宰殺5萬頭羊,這些羊錢誰給
百姓湊錢
除了賣羊錢外,還要繳稅
買羊收稅,宰羊亦要收稅,歲修祭祀一次,蜀地永康軍就賺三份錢
他闔閉的眼微張不知后世是否利用放水節行斂財之舉
李冰的出身、事跡經過出土資料及歷史考證后才定錘確認。
李冰是昭襄王時期第二任蜀中太守,在朝廷支持下,才有人力物力修建都江堰。
因為都江堰的體量完全超出地方承受能力,這樣的大工程無國家支持,是達不到堰開成都兩江,溉田萬項的規模。
在朝廷支持下,才用時二十年修建完都江堰,而修建之法直到現在對咱們仍有啟示意義
秦始皇及群臣后人雖澄清事實,但他們并不覺得高興
觀華夏地脈走勢,讓水患都有一個共同點上游水流湍急,裹挾大量沙石席卷地勢平穩的中下游時,水流就會得到減緩,所帶的沙石就會淤塞河道,洪水就會泛濫成災。
岷江也是如此,岷江一帶的山石地質是
經水滴成鐘乳石的碳酸巖,其巖石體質非常脆弱。
而其他山體如玉壘山亦是沙礫石塊堆積而成,這樣的山體土質遇到雨季洪水,很容易沖垮堤壩淹沒農田,造成人畜死亡,房屋被吞沒。
想要治水就必須依據實際情況進行設計水利,李冰父子采取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再進行細分治理。
把治理過程用舉例說明,那就是
把一根水管比作岷江,當水量巨大即將沖破水管時,李冰父子把岷江水管拆為兩根把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又在水管上安上水龍頭寶瓶口,用來調節江水流量,枯水時攔水保證灌溉、航運,豐水時再放水排沙。
當管道內有沉淀物時沙石,便著人加以清除清除河床名為鳳棲窩,為了日后淤積能辨水位范圍,又埋石馬作為標記
所以李冰的治水要訣總結起來,有六字深淘灘,低作堰。
后來歷代經過復發遣意,到光緒年間,已擴展成一段治水三字經。
深淘灘,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鑒,挖河沙,堆堤岸歲勤修,預防患,遵舊制,勿擅變
天幕再次展出的影響,正是后世都江堰景象,蜀中百姓仔細看著天上熟悉的都江堰,忍不住對比起來“樹真多,岷江兩岸青山綠水,看著真漂亮。”
與現在光禿禿的都江堰相比,他們幾乎認不出這是川主所建的堤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