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元朝時游牧民族入駐華夏,他們實行的是繼婚制度,即兒子可以繼承父親妻子,或是兄弟妻子。
因為游牧民族生活方式與中原截然不同,他們四處放牧居所不定,所以娶媳婦要花一大筆錢買斷女子與娘家關系,因此女子被視為牧民財產。
元入中原后開始推行繼婚制,以此保證士兵來源和財產稅收。
但是漢人不愿意繼婚啊
于是元朝對繼婚年齡、婚姻等做出限制,如家中無適齡男子寡婦可以再嫁嫁妝好像不能帶走,不確定,要是女子不愿呢
天幕貼出兩個巨大的墨字守節
只要你守節就完美解決習俗不相融的問題,只要你守節朝廷會保護你,士大夫贊美你
而女子呢
收獲一座貞節牌坊
這就是重男輕女最嚴重的時候,夫家給出一筆聘禮,從人淪落到高級貨物,買斷她今后人生
唐
李世民忍不住叫屈“宋朝道德很好嗎不見得呀”
他們哪來的臉罵漢唐
宋儒不是復興儒學嗎
他們怎么不看看儒家經典禮記
上面可是記載了,新婦持有個人財產并可在走出婚姻時隨身帶走。
你們咋不遵禮儀制度
唐太宗表示他不理解,并對大宋極為震撼
他側臉對長孫皇后道“朕心煩大唐世家借婚嫁轉財產之舉,但朕也無打壓女子之意,而是想壓制世俗規矩,沒想到宋倒對弱女子下手。”
實在不行以他下詔規定聘禮全交給新婦,將其稱為嫁妝的一部分,看誰還興重聘巨額嫁妝
不得不說父子同心,李世民沒這么干,但他兒子李治可是下過聘禮歸新婦,作為嫁妝的詔書,遏制風氣的同時又讓女子得利。
到了明朝時,咱們的朱重八天賦異稟,繼承糟粕去精華全面發揚理學女子貞節觀。
大明初立就下詔年輕寡婦守節二十年以上者,不僅可以獲得朝廷旌表,其全家還能免除徭役賦稅。
免除徭役賦稅,多讓人心動的利益,于是僅明朝一朝,史書上的貞節烈女傳就達三千多篇,夫死妻殉死,未婚夫早死女子為不改嫁,甘愿截發毀容、寧丟性命不愿失節等等之舉;
這些舉動朝廷士大夫對她們大肆贊揚,表彰,必須表彰,不僅朝廷士大夫表彰,就連老天爺也要進行表彰
這是感動華夏偉大人物
沒見著節婦死后身有白氣縷縷,至夜消散,遠山更有鳴聲徹響三晝夜,此乃天地為之感動也
天幕語氣像把刀確定白氣不是怨氣鳴響不是罵娘
漢
劉徹從鼻腔里冷哼一聲,語氣譏諷“酸儒”
漢家追奉有過生育的婦人,鼓勵女子再嫁,在他們看來有婚女子是有福氣之人。
至于丈夫去世那是因為他承不福氣,所以喪命
文帝之母原為魏豹夫人,最后晉升為國母。
他母親王夫人,以再嫁之身入宮生下他難道沒福氣
看看仲卿去病成就,不就說明再嫁婦人乃是有福之人,宋倒好,竟然壓制婦人不嫁,荒唐
到了大清甚至演變為搭臺死節對婦人要節烈,不準再婚,法律鼓勵婦人在丈夫死后自殺殉夫。
婦人自殺時,父母兄弟會搭高臺,懸好繩索并設祭婦人,當父母公婆對臺下下拜后,婦人上臺自縊,待她氣盡,鼓聲大吹嗩吶大響,這是喜事啊
貞節牌坊到手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