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蹺起腿,端起案上的幾個茶碗一飲而盡,未了苦著臉道“不行,這茶圣推崇的清飲法像在喝藥,實在難喝,難喝”
天幕放完清飲法后,他就下令讓少府制茶,結果真的難喝
呂后抽了抽嘴角“咱大漢的制茶工藝不及后朝,你無物調味吃著當然苦澀,怪誰”
誰讓你著急喝的
被頂話的劉邦也不生氣,仍是慢悠悠地晃著腿,思緒散漫世間既然有神跡存在,那他要是多多祭拜信陵君才是,或許某日信陵君入夢與他交臂相游
他瞇了瞇眼,暢想那游俠兒般的場景,爽快
呂后不知他心中想著信陵君,見他不說話也懶得再理他,抬起頭繼續聽著天幕講述。
每個茶場地理、茶種不同,其收買價格亦不同。
如廬州王同場收購價格為上號每斤26文4分、中號19文8分、下號15文4分;
最貴的茶葉是杭州片茶,其二等買價165文斤,三等為132文斤;
賣到海州等地卻是二等850文斤,三等779斤
宋
沈括皺了皺眉,對天幕把朝廷秘事
堂而皇之地道出非常不滿,朝廷素來積弱,茶葉之利被曝,若有暗藏異心者借機會事該如何
他不知道的天幕數據就來自他撰寫的夢溪筆談,他本人都在文中闡述朝廷低價賣高價出,獲取買賣價格相差利潤,以此得到巨利。
宋仁宗嘉祐二年收茶66萬貫,除去成本及雜費外,凈利得469萬貫,可見茶葉是在宋朝是多么重要。
當然宋每年收取的茶稅也逐年增加,宋真宗時期從景德年間360萬余貫,到南宋微宗時期一千萬緡。
以上都不是具體產量數,因宋記載額數變化很大,只能以數字大體反映出茶葉在宋朝的重要性
到明代時明太祖設西北茶銷,立茶官統制茶葉產銷之法,把榷茶制度進行到底。
茶不僅是交易馬的利器,也是救荒的利器,更是軍官俸祿。
明英宗時期用茶稅每斤折米1斗5升的價格,作為陜西、甘肅等地軍官俸祿。
弘治帝時期,陜西歲饑開茶200萬斤,以召商派糧,救治災民。
同時明朝茶量遠超于宋,僅陜西一地茶課就有26862萬斤,四川一地產8430萬余斤
明
朱元璋皺眉,大明行榷茶引稅,上引五千斤,中引四千斤,下引三千斤,以此賣給茶商。
茶商將茶運至茶司,以引換得錢財,朝廷由收稅,其稅率為60斤茶納銅錢千文,但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大明到底怎么了
給官員發香料、發瓷器做俸祿,現在茶葉都發了
他煩躁地原地轉了幾圈,勉強壓住心火他娘的,到底怎么回事
后人你給朕一個痛快
清朝的話
天幕語氣透出幾分敷衍前期茶葉特別能打,僅康熙二十二年僅國內茶稅便有三萬兩千余兩,產茶量達到23萬余引,按千斤一引計算,就有23億斤茶葉。
問題從康熙到順治時期,茶葉產量停滯不前,康熙23萬余引,順治時還是23萬余引,上下浮動不大。
產量浮動不大表示市場容量已到最高,應該發展其拓銷路,提升國民茶葉收入。
但是很可惜,咱們的制茶速度趕不上西方機械。
所以落后只能挨打
南宋民眾我們不想挨打,想站起來堂堂正正地當人吶
其實咱們也有過制茶機,最早的制茶機出現在宋神宗時期,以汴河水推動茶磨,用水力機械碾磨,制造團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