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吧至少在司馬光進京那刻,他是承載著民眾的期待,他們夾道歡迎司馬光,高喊無歸洛陽,留相天子,活我百姓
這一刻是他人生中的高光時刻,無數人期望他能把他們從泥潭里救出來,但很可惜
天幕沒有說出未盡之話,而是把話轉向了宋神宗
司馬光接過民眾期待那刻,是為宋神宗奔喪之時,這位帝王有心振宋,但變法的波折對外的失利讓他抱憾而終。
在他身上充分展示了什么叫作人亡政息。
他母親高太后不滿熙豐變法,也不滿改革派蔡確阻攔她立趙顥為帝,臨朝稱制的第一件事就是下旨引司馬光、文彥博等保守派入京,要更張法制罷相。
司馬光也不負她所望,為她廢除新法理論依據廢法乃母改子之政,并非子改父之道也。
就是說娘改兒子政策符合道德,符合禮儀,誰也不該阻攔。
不愧是開封民眾夾道歡迎的人物,禮儀借口張口就來,厲害,有了理論支持,政息還會遠嗎
宋
趙頊坐在御座上,雙手死死地扣住腿肉,才沒讓他當眾失態。
好,好,好一個司馬光,好一個文彥博,還有母后,你們真是好樣的
全盤否定他在世政策,不就在向世人表示他這個皇帝做得很失敗
難怪他的謚號被稱為宋神宗,一言蔽之,高高在上,無所作為,這是在暗恨朕啊
如果說王安石為變法能不畏天變、不畏祖宗家法、不畏人言,妥妥的變法扛把子,那司馬光只會一招ctrz撤銷
新法都是毒藥,名為愛民,其實病民,名為益國,其實傷國,全部給我撤撤撤
其實細究王安石變法,就能發現他改革是借鑒了地方經驗,并不是一拍腦袋想出的招數。
方田均稅法取于仁宗朝之法,郭諮立法丈量大戶田地,解決稅戶隱田逃稅問題,后來因各田主強烈反對而作罷。
市易法借鑒王韶經營河今甘肅臨夏、湟今青海樂都南地區,借官錢為本錢與河湟兩地少數民間進行行市貿易,每年可得10萬-20萬貫利潤作邊防之用。
保甲法先在開封府附郭的開封、祥符兩縣試行,反響成功后再推及開封府其他各屬縣,最后推行全國。
青苗法王安石在鄞縣做縣令推行過青苗錢例,并且張端、蘇轍等人也對青苗法進行審查考核,認為可以通行此法。
司馬光卻一拍腦袋直接廢除新法要求復原,即缺乏對國家實際狀況的調查研究,也沒有對政策調整進行通盤考慮,非要五日之內把新法換舊法,把朝廷上下重歸祖宗之制,認為只要回到原來大宋就是一片晴朗的天
五日廢國法恢復原狀
這人在發癲秦始皇按下心中厭惡之情,回想天幕語言只覺得耳熟,不僅他覺得熟悉,文武百官盡覺耳熟,于是眾人的目光徐徐落到儒家博
士身上。
當初后人講他大秦時,淳于越便是要恢復周分封法,而現在不是,千年過去你儒家怎么還是這招
就不能有點前進別抱著老皇歷不放行不行
臉色憋得通紅的儒家博士瘋狂搖頭宋朝的儒家跟現在的儒家有什么關系
他們不認,不認
保守派里范百祿反對他廢免役法,他不聽,蘇轍提出意見也不聽,寧愿擾民也要廢除新法,否則他死不瞑目
天幕毫不客氣地開始嘲諷為了你瞑目這代價付得挺大啊
大道不顧國家利益行心中藍圖
世人都說王安石是拗相公,司馬光性子也不聽勸啊
世間法則只有更迭而沒有燎原之說,法則要變是因原有法則不能維持秩序,為順應局勢變化才會有變法改革之說。
你司馬光把新法廢除真能達到安民效果
宋
司馬光聽著天幕講述,渾身氣得發抖,指著天幕自辯“臣先見不如呂誨,公直不如范純仁、程顥,敢言不如蘇軾、孔文仲,勇決不如范鎮,但臣為宋之心日月可鑒”
他抬頭直視趙頊,泣道“臣何曾反對過變法在臣看來朝廷如宅,漏瓦時則整之,梁柱傾倒時則正之,難道不是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