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巷在繁華的北平鬧市區,但這個巷子非常狹窄,三人并肩就無法通過。鐘惦非一家就擠住在這里的狹小平房中。鐘惦非是著名電影評論家,被譽為中國電影美學的奠基人,也是家阿城的父親。
鐘惦非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今年年初才平反,回到北平。鐘惦非被打為右/派,說來有點好笑,鐘惦非在50年代寫了本電影評論《電影的鑼鼓》。1957年1月15日,《香江時報》轉載了臺彎大道通訊社所發的一篇名為《重重壓迫束縛下,大陸電影事業慘不堪言》的通訊。這篇通訊里大量引用了《電影的鑼鼓》中的材料。還在結尾處寫道:“身陷大陸的全體電影工作者,被迫害壓抑得太久了,現在居然敲起了反暴的鑼鼓。”《電影的鑼鼓》成了“反暴的鑼鼓”,而且臺彎還支持,這還了得,于是,鐘惦非迅速被打成右/派。
張克走進院子,大聲嚷嚷:“老鐘!老鐘!”
鐘惦非看到張克笑著迎了上來:“張克,什么風把你給吹來了?”
張克呵呵笑道:“來看看你,怎么,不歡迎啊?”
鐘惦非哈哈笑道:“你上門我能不歡迎嘛。來趕緊屋里坐!”
落座后張克打開包,取出一份稿子遞給鐘惦非:“老鐘,這里有篇文章,你看看。”
鐘惦非微微一怔,張克專程上門讓自己看這篇文章,恐怕這篇文章很不一般,當即接過文章。文章是用北電的稿簽紙寫的,題目叫“談《英雄兒女》的視聽語言”。
“《英雄兒女》是多少年前的片子了,視聽語言也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有什么好談的。”鐘惦非搖了搖頭,不過他相信張克把文章給自己看,這篇文章肯定有不一般的地方,便順著標題往下看。
“《英雄兒女》是1964年由長春電影制片廠制作并出品的一部戰爭片。由武兆堤執導,劉世龍、劉尚嫻、田方等主演。該影片改編自巴金《團圓》。影片講述抗美援朝時期,志愿軍戰士王成陣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堅持戰斗,最終和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在朝鮮戰場上團圓的故事……”
在對電影的主題簡單陳述后,文章開始分析電影的視聽語言。文章指出《英雄兒女》的一個特點是大量的仰拍鏡頭與俯拍鏡頭結合使用,對比非常鮮明。比如王成臨危不懼,壯烈犧牲的一場戲,用了很多仰拍角度;而驚慌失措,渺小猥瑣的敵人則多用俯拍角度。文章指出,不光《英雄兒女》如此,國產電影大多有這個特點。
文章以此為據,指出中國電影的視聽語言主要受蘇聯電影和好萊塢經典敘事手法的影響,模式化非常嚴重:全景交代環境,特寫交代人物,空鏡頭表示人物的心理,畫面的分割遵循黃金法則,體現一種平衡、對稱、和諧的美感。各種象征的運用也都規規矩矩,如日出代表希望、前途光明;陰霾、雷電代表困境、痛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