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望秋敲開曾練平房門的時候,他正在里面看書。曾練平非常年輕,甚至比許望秋他們班不少男生都要小。誰也沒把他當老師,在他面前相當隨便。許望秋給曾練平說了句,曾老師我有點事找你,說完拉著曾練平就往樓上。
到了303寢室,劉林和張一謀他們都對著曾練平嘿嘿直笑,那完全是老狼看到羊羔的笑,透著陰險的味道。曾練平嚇了一跳,你們想干什么,想搞什么陰謀?我可是學校老師啊!
許望秋見曾練平一臉警惕,心里覺得好笑,直接道:“曾老師,最近我們準備拍一部電影,需要一個攝影師,我覺得你特別合適,不知道你有沒有興趣。”
曾練平聽到這話非常吃驚:“你們拍電影,你們哪兒來錢拍電影?”
許望秋也不解釋,反問道:“錢的事你別擔心,我們肯定有辦法,不然也不會找你。我現在就問你,如果讓你來做攝影師,你愿不愿意?”
這個時代電影圈按資排輩特別嚴重,攝影系學生畢業都是從做機械員抬機器開始,做三助理、二助理、大助理,到副攝影、攝影,一個環節都不會少。像曾練平這樣的年輕人,要想坐到攝影師的位置上至少要熬十年以上。有些人甚至熬一輩子都只是攝影助理。在片場看到滿頭白發的攝影助理根本就不是新鮮事。
有人主動找自己做攝影師,曾練平自然求之不得:“當然愿意。”
許望秋笑著點頭:“那我們進行下一個話題,我們這部電影可以算戰爭片,也可以說是動作片,但我們這部電影的拍法跟以前的戰爭片不同。我們是這么想的,這部電影絕大部分鏡頭都采用手持鏡頭拍攝,需要你一直扛著拍;而且有大量奔跑和追逐的鏡頭。這種拍法對任何攝影師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你敢不敢接受這個挑戰?”
“全部用肩扛,還有奔跑和追逐戲?”曾練平簡直以為自己聽錯了,輕輕搖頭道,“你們這樣拍肯定不行,這樣拍出來畫面很抖的,拍出來的畫面就根本不能看!”
許望秋跟劉林他們幾個對視一眼,輕笑道:“怎么不能看了?紀錄片就是這樣拍的啊,難道紀錄片不能看嗎?我們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在真正的戰場上,攝影師在炮火連天的戰壕里不顧個人安危,無限接近士兵和炮火,攝影效果自然不會是四平八穩的,他們選擇的都是便于攜帶的手持攝影機,雖然最后的成片有模糊和晃動,但這種與戰火的無限接近會帶來無與倫比的真實感。我們就是希望拍一部接近真實戰爭的戰爭片。”
戰爭片采用手持攝影是斯皮爾伯格在《拯救大兵瑞恩》中開啟的,這種手法是在模仿約翰-福特的16毫米紀錄片《中途島戰役》的感覺,營造出了極為真實,極為慘烈的戰爭場面。
曾練平對此有些難以接受:“那是紀錄片,故事片沒有這么拍的!”
許望秋輕輕搖頭:“手持攝影用于電影拍攝在40年代就出現了,到了50年代隨著法國新浪潮的開展,手持和肩扛拍攝電影已經很普遍了。導演們拿著紀錄片的攝影機到大街上,到咖啡館里,甚至進入了《四百擊》中的摩天輪中。手持攝影在國外已經很普遍了,比如特呂弗的《朱爾與吉姆》中,三位演員在橋上相互追跑,就是非常經典的手持攝影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