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望秋的印象里國外大規模采用氣爆技術的電影是《拯救大兵瑞恩》,這種技術利氣體膨脹的原理,模擬爆炸,在拍攝時人可以在炸點上呆著,會感覺疼,但絕對不會受傷;而且氣爆會產生塵土飛揚的效果,更接近真實的爆炸感覺。
國產電影最早采用氣爆技術的是《集結號》,在此之前國產電影戰爭片中的煙火和爆炸大多是表演式的,炸得很漂亮;但這種爆炸戲缺乏局部和細節的刻畫,沒有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很多國產戰爭片萬炮齊鳴,場面非常宏大;但爆炸的時候卻經常炸的是空地,看不到人被炮彈炸飛、炸殘的慘烈場面。
許望秋記得《集結號》出來的時候,馮小剛得意洋洋的宣稱,電影中使用了最新的氣爆技術,可以保證20厘米外的人不會受傷。《集結號》最終出來的效果也確實好,電影中的戰爭戲打破了過去國產戰爭片對死亡的回避與遮掩,有大量戰士被打死打殘的場面,甚至一度被觀眾置疑太過血腥。
許望秋一直以為氣爆技術中國是在《集結號》后向國外學習,然后逐漸掌握的,萬萬沒想到在70年代八一廠就掌握這種技術了。他第一反應是,怎么會這樣?第二反應是,這不在開玩笑吧?最后脫口而出的是:“這怎么可能?”
戈詠良見許望秋如此大驚小怪,便道:“為什么不可能,1974年北影廠重拍《南征北戰》的時候就大量使用了這種技術。不過射流爆破技術使用的是壓縮空氣模擬爆炸,成本比較高,而且爆炸之后沒有火焰,看起來不夠漂亮,很少有電影使用這種技術。”
許望秋徹底傻了,他做夢都沒想到八一廠在70年代真的掌握了這種技術。想想馮小剛當初得意洋洋的宣布,《集結號》使用了最新的氣爆技術,可以保證20厘米外的人不會受傷,許望秋簡直不知道該怎么說了。明明30多年前八一廠就掌握了這項技術;中國電影人卻不知道自己掌握了這種技術,只能從國外請煙火團隊,這是何等的窩草啊!
許望秋沒看過74版的《南征北戰》,電影出來后很多人都說拍得特別糟糕,比老版《南征北戰》差遠了,他就沒有去看這部片子。他跟這個時代的電影廠接觸也不多,真正接觸的只有秀影廠,而秀影廠雖然號稱建廠二十年,但實際上到現在拍了不到十部電影;技術力量非常薄弱。他一直以為其他電影廠比秀影廠好不了多少,在特效上都非常薄弱。
現在聽到八一廠竟然掌握了氣爆技術,許望秋意識到自己對這個時代的中國特效的認識存在嚴重偏差,當即向戈詠良請教中國特效的情況。
戈詠良見許望秋對特效感興趣,便講了起來。作為電影特效方面的大師,戈詠良對國內各家電影廠的特效技術非常了解,一講起來就滔滔不絕。
從戈詠良的講述中許望秋得知,原來中國電影特效在70年代之前,在亞洲是處于領先地位的,跟美國的差距并不是特別大。
在60年代初期,北影特技部門經多年努力,完成了我國第一套國產的紅外線活動遮片合成攝影系統的研制工作,并首次在影片《游園驚夢》中成功應用。北影廠特技車間甚至有專門拍海洋戲的大水池,裝備有飛機頭吹風和造浪器,可以做各種海洋的效果。
1963年魔影廠拍攝戰爭片《紅日》時,影片的特技設計姜亦素特別設計制作一座高達60英尺的長臂升降機,可以把攝影機裝在升降機的頂端,通過人工制控,拍攝飛機上俯沖或拉起時的鏡頭。在電影中還有大量模型和部隊合成的鏡頭,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