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電影廠始建于1952年8月1日,前身是八路軍“延安電影團”,以拍攝軍事題材影視片為主,是一個具有攝制故事片、軍事教育片、新聞紀錄片、國防科研片、電視片和電視劇等多片種生產能力的綜合性電影制片廠。
早在五六十年代,八一廠就拍攝過一系列戰爭題材的影片,耳熟能詳的有《地雷戰》《地道戰》《戰上海》《林海雪原》等。不過戰爭片并不是八一廠唯一的題材,戰爭背景下的愛情片《柳堡的故事》、諜戰片《永不消逝的電波》、喜劇片《哥倆好》、懸疑片《秘密圖紙》等作品都是八一廠的精品。
許望秋小時候特別喜歡八一廠的電影,每當電影片頭前出現閃閃放光的五角星,聽到《解放軍進行曲》,就知道打仗的電影來了。那時候許望秋的夢想就是長大了做導演,到八一廠拍打仗的電影。不過等許望秋從北電畢業的時候,八一廠早就不行了。到了2018更是被軍改撤裁,八一廠也徹底變成了歷史。
八一廠屬于部隊編制,在門口設有崗哨,外人根本不讓進。不過任杰老師在來之前已經跟八一廠聯系好了,在對方帶領下許望秋他們順利走進廠區,來到了特技煙火車間。
特技車間是所有電影廠的標配。在這個沒有電腦特效的時代,電影里的特效都是物理特效,諸如列火車爆炸之類的場面,都要由特技車間設計制作,并拍攝完成。特技車間有很細致的分工,諸如特技設計、特技攝影之類。還有一個重要內容是需要特技車間來完成,就是制作電影的字幕。在幾十年后,只要會電腦軟件都可以做字幕,但這個時代演職員表制作是非常麻煩的高科技,一般小廠根本做不了。
八一廠跟其他電影廠有個明顯的不同,電影是以戰爭片為主,八一廠的特效也主要以煙火為主,所以,八一廠的特技車間全名是特技煙火車間。
在特技煙火車間,許望秋他們見到了八一電影制片廠著名煙火師,有“中國煙火大王”之稱的于澤。因為《鋤奸》需要使用射流爆破器,而八一廠能夠使用這種設備的煙火師不多,于澤是其中之一。幾年前重拍《南征北戰》的時候,他就是電影的煙火師,使用過這種設備。
簡單寒暄后,許望秋他們道出了此行目的:“于老師,我們北電和魔影廠準備聯合拍攝電影《鋤奸》,里面有大量爆炸戲,其中有手榴彈炸人的鏡頭,最近的一個鏡頭手榴彈在演員的腳邊爆炸,會把人炸飛。魔影廠沒有這種技術,他們說你們八一廠有射流爆炸技術,能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上門求助來了。”
于澤聽到手榴彈在腳邊爆炸,知道這個難度比較高,其他電影廠確實做不了,就道:“我們確實有這種技術,演員甚至可以直接站在炸點上,他們會感覺疼,但不會受傷。”
許望秋當即問道:“能讓我們看看這種射流爆破器?”
“當然可以,我帶你們到煙火庫看看。”于澤是軍人,身上帶著軍人的爽利勁,帶著許望秋他們就往煙火庫走,邊走邊給許望秋他們科普八一廠的煙火特技,以及射流爆破技術。
中國電影煙火專業起步較晚,解放前中國只有東北的“滿影”設有煙火專業,1949年起,煙火專業部門相繼在長影、八一、北影等制片廠成立。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迅。中國電影人在煙火藥品的研制、設備更新、炸點縱深設計、煙火立體實效的質感方面完全可說是世界水平,《南征北戰》、《上甘嶺》、《渡江偵察記》都可說是煙火代表作。
隨著科技進步,八一廠在煙火技術上也不斷突破,開發出了電子遙控引爆裝置,不但減少電線的布設時間,也能更準確控制爆炸方位、時間和地點;還研制出射流爆破器,實現了電影煙火的非易燃易爆化,它可以替代炸藥和火藥來模擬爆炸效果,從而保證演員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