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嵐西知道許望秋對電影的了解不是一般人能比,他看中的人技術水平肯定沒問題,就道:“既然有心儀的人選,那你擬個名單出來,到時候好去電影廠調人。”
許望秋本來想問能不能進一批電腦,組建電腦特效團隊。不過考慮到國內的條件,他覺得還是等幾年,等出口公司有一定規模再搞比較好。不只應該有特效團隊,還應該有研發團隊,對電影器材進行研發。只是搞這些還為時太早,出口公司根本沒有實力搞這些。
許望秋想了想,問道:“出口公司成立,應該會修自己的廠區,會修自己的攝影棚吧?”
王嵐西笑著道:“這個當然,我們不光會修攝影棚,而且要修最大最好的攝影棚,爭取趕上國際水平。不過在電影廠修建起來之前,我們只能用其他電影廠的攝影棚。辦公地點暫時是定在小關惠忠庵的對外貿易學院,那里是北影廠原來的廠址。他們借了我們一棟樓,讓我們暫時在那邊辦公。”
1956年為協助北影新廠建設,應文化部邀請,蘇聯建筑專家庫德里舍夫、結構專家拉甫洛夫、工業專家波德果夫、膠片專家吉洪諾維奇等先后來到北平。經過實地勘察,1957年,根據中蘇雙方的建議,將北影新址確定在當時北平安定門外小關惠忠庵。
在隨后的十多年里,北影廠在這里完成了《林家鋪子》、《青春之歌》、《智取威虎山》等赫赫有名的電影。不過運動開始后江卿為了讓她的樣板戲拍攝不受干擾,將北影廠搬到了北太平莊原鐵道部干校舊址。1973年,原本被撤銷對外貿易學院重建,選中了被遺棄的小關北影廠舊址。從此這里成為對外貿易學院的校園
許望秋知道對外貿易學院就是后來的外經貿大學,笑道:“在外經貿中專辦公挺好的,電影出口公司本來就需要對外貿易人才。要是在學校發現優秀的學生,直接拉到出口公司來。”
王嵐西笑著道:“電影出口屬于對外經貿,領導小組也有外經貿部的同志。因為我們沒有辦公地點,又缺懂外語懂外貿的人才,他們就讓外經貿中專借了一棟樓給我們辦公。等他們把地方騰出來,我們就會過去辦公。”
許望秋從辦公室出來,頂著初春的寒風,順著街道緩緩往前走著。寒風穿過衣服的縫隙,像鋼針一樣扎進血肉中,讓人不禁微微發抖。不過許望秋的心里卻是熱的,里面燃著一團火。
電影出口公司很快就要掛牌,中國電影大規模對外輸出的大幕就要開啟。
韓國電影在80年代末90年代出基本上是香江和好萊塢電影的傾銷地,不過到了90年代后期,隨著韓國把把發展文化變成了韓國國策,韓國影視產業迅速崛起,韓流開始席卷亞洲。現在中國電影要開始對外輸出,中國電影能在全球范圍內掀起華流嗎?
許望秋相信可以,現在經濟和人口跟中國差不多,印度每年都可以出口幾百倍電影,甚至在俄羅斯取得巨大的成功,中國電影又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
不過許望秋非常清楚電影出口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靠自己單打獨斗是不可能成功的。他也確實不是光桿司令的一個,在他的身邊有一群兄弟呢!
回到北電后,許望秋將劉林和張一謀他們叫了出來。眾人來到城里找了家餐館,點了幾個菜,邊吃邊聊。許望秋把出口公司很快就要成立的事,以及國家對出國公司的規劃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