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北平早晨還是比較涼爽的,老爺子們拎著鳥籠,帶著自己心愛的鳥兒漫步在晨林中,老太太們在公園的空地練太極拳,而年輕的父母們此時則正忙乎地張羅著孩子的早餐。
此時北航的校園里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北航無人機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和北影廠特技車間的工人正忙安裝索道攝影系統。
索道攝影系統說起來很簡單,在空中拉四條繩索,其中兩條導向繩,兩根牽引繩,與之相配套,地面上配備了驅動系統和操控系統。此外需要設置兩個支點,將四條繩索拉到空中,支點通常選用吊車、建筑物或雷亞架。
聽上去好像不復雜,實際上并非如此。從上索道,拉索道,起吊車等前期準備是一點誤差都不能有,因為它關系到索道拍攝的位置和安全性。不說別的,為了保證畫面的清晰和穩定,索道車在拍攝過程中需要苛刻的條件,而最關鍵的就是軌道固定要牢靠,不能有絲毫無規律晃動。
北航和北影工人整整忙了三天,才在北航校園里將索道攝像系統搭設好。整個索道系統用了兩臺起重機作為支點,主臂有25米,副臂有35米,索道長357米。這個參數跟后世的索道系統差得非常遠,后世的索道系統主臂和副臂往往有5,60米高,索道能夠拉到上千米長。不過現在只有這個條件,只能做到這種程度。
工作人員將攝影機小心翼翼的將攝影機裝在索道車上,并在索道車裝上攝像頭,連接好光纖。等到光纖與地面的接收器和監視器連接好,監視器中就能看到攝像頭拍攝到的畫面了。
監視器這玩意出現在70年初,主要用于在電視領域。到了70年代后期監視器開始用于電影拍攝,不過整個電影界對用監視器比較排斥,對監視器的態度有點像后來電影界對數字攝影機的態度。
在很多人看來,加上監視器會給攝影組帶來很多麻煩,因為原來只有導演和攝影師知道電影拍出來畫面是什么樣,沒看到樣片其他人都不知道,有了監視器誰都能看到畫面,看完監視器畫面誰都能講話,各種亂七八糟的意見一堆,這會打亂劇組的拍攝節奏。
去年張爾贊跟著中國電影代表團去英國訪問。在跟英國電影人交流的時候,張爾贊問到了監視器的問題。英國人就對他說,你們研究這個干嘛?這玩意對電影拍攝沒好處,我們已經不搞這個了,用這玩意拍電影簡直是災難!
許望秋正盯著監視器看,旁邊的胡建捅了捅他的胳膊:“望秋!望秋!王部長他們來了。”許望秋抬頭一看,王嵐西,以及電影出口領導小組的幾位大佬正笑容滿面的向這邊走來,趕緊起身迎了上去。
許望秋始終堅信工業化是中國電影的必由之路,也是唯一的出路。如果中國電影不能通過技術手段,制造出震撼性的光影和聲音效果,那么到了90年代根本無力抵抗電視和VCD的沖擊,到了2000年之后也很難抵御好萊塢大片的沖擊。電影要走工業之路,就必須投錢搞技術開發。如果沒有足夠的技術在背后作支撐,想把電影工業搞起來純粹是笑話。
現在國家特別窮,而且“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觀念特別流行。出口公司搞技術開發有可能會引來質疑,你們花這么多錢搞技術開發有必要嗎?直接從國外買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