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號是《獵鷹》正式開機的日子,許望秋凌晨四點就從床上爬起來。由于晚上睡得太晚,他的精神狀態不是很好。不過想到自己為《獵鷹》忙了將近一年,現在電影終于要正式開機,困意就煙消云散了。
許望秋來到集合地點的時候,參與今天拍的炮兵團,以及擔任警戒工作的步兵營已經整裝待發。許望秋過去跟榴彈炮團的伍團長聊了幾句,登上了劇組的大客車。
十多分鐘后,劇組主創和工作人員集結完畢,和部隊一起浩浩蕩蕩地向拍攝地點駛去。
從縣城到拍攝地點有三十多分鐘的路程,許望秋打算利這個間隙補點覺,便閉上了眼睛。不只他這樣,劇組工作人員大多如如此,很快車上便鼾聲如雷。
半個小時的時間眨眼便過去,劇組也到達了片場。許望秋從睡夢中醒來,打著哈欠走下車。他用手使勁搓了搓臉,將困意驅散,開始指揮劇組工作人員布置現場。
《獵鷹》有兩場戰爭戲,而這兩場戲都有重炮轟擊敵軍陣地的場面。如果兩場戲都放在白天拍會顯得重復,而拍電影是比較忌諱重復的。為了拍得不一樣,許望秋將這兩場戲放在了不同時間段。電影開場的戰爭戲放在拂曉十分,天蒙蒙亮的時候;而結尾的戰爭戲則放在了白天。
在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中,我軍炮兵炮擊敵軍陣地的鏡頭是實拍,為拍攝戰爭場面的重頭戲,謝晉給解放軍總參謀長楊得志打報告,由此得到了軍方的大力支持。當時動員了滇南軍區、蓉城軍區部隊的1個步兵師、1個榴彈炮團和1個坦克團參演。不過軍方雖然支持,但炮彈終極要花錢的,不可能真像打戰那樣狂轟亂炸,炮擊敵軍陣地的戲反復拍。出于節約的考慮,《高山下的花環》場面不是很大,我軍炮擊敵軍陣地的鏡頭也比較短。
電影《閃電行動》,我軍炮擊敵軍陣地的鏡頭就比較長,火力兇猛,場面極為震撼。不過這些鏡頭不是《閃動行動》自己拍的,而是采用了1981年華北大演習紀錄片的鏡頭。這次演習是解放軍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實兵實彈演習,動用軍隊11萬人和大量武器裝備,花費了約10億元人民幣。由于采用的是紀錄片鏡頭,拍攝視角相對單一,《閃電行動》炮擊敵軍的鏡頭不如《高山下的畫面》有沖擊力。
《獵鷹》跟《高山下的花環》一樣,得到了部隊支持,炮擊敵軍陣地采用實拍。榴彈炮的炮彈一枚幾百塊,十二枚炮彈齊射,打一輪就是幾千塊。不可能拍一個鏡頭,就打一輪。為了節約炮彈,劇組決定采用多機位拍攝。
拍電影的時候,只要是大場面往往都會采用多機位拍攝,戰爭片更是如此。這樣能夠把不同攝影機拍到的畫面剪輯到一起,從而營造出千軍萬馬的“假象”。
《獵鷹》準備了六臺攝影機,打算六臺機器同時拍攝,從不同的角度拍攝。一場戲如果拍三條,那就是18條。把十八條的畫面剪輯在一起,假設每個畫面里有100人,18個鏡頭加在一起,觀眾在看的時候能感受到1800人的效果。
我軍炮擊越軍陣地的大炮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榴彈炮,一種是火箭炮。這兩種大炮發射的視覺效果完全不同,其中火箭炮發射的時候,炮彈就像一條條火龍在空中飛過,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所以,《獵鷹》的拍攝順序是先拍榴彈炮,再拍火箭炮。
炮兵團的戰士將大炮迅速推到片場,排成三排,分別為12門152榴彈炮、12門122加農炮、以及18門85加農炮。與此同時,劇組其他工作人員也都有條不紊的做著各自的工作。他們大多是秀影廠和北電的人,都非常專業,不需要許望秋多說。
由于今天這場戲采用的是自然光拍攝,省去了打光這一步驟,劇組其他工作人員的準備工作很快做好。這時天還是黑的,不適合拍攝。許望秋便讓眾人休息,等天蒙蒙亮的時候再拍。
半個小時之后,天空開始泛出淡淡白光,而大地依然朦朦朧朧的,如同籠罩著銀灰色的輕紗。在天空盡頭堆積著一片白云,薄如蟬翼,讓整個天空具有了層次感。
懂攝影的人都知道每天在日出前、日落后各半小時左右,天空轉為深藍或紅色,可以清楚照映出大地上所有景物的輪廓,就像從天空架設燈光,照到地面,拍出來的畫面有油畫與剪影的效果,非常漂亮,因而被稱之為“魔術時刻”。很多電影拍早晨的戲,都喜歡在這個時刻拍攝。
張然見時候差不多了,拿著喇叭大喊:“各組就位,我們正式拍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