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著,火箭炮開始發射。天還沒有完全亮,還有一點黑。當火箭炮的炮彈呼嘯著騰空飛起的時候,顯得特別耀眼,就像一條條火龍在微暗的天空飛過,視覺沖擊力特別強;其中兩個正面機位的鏡頭給人的感覺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因為這兩個鏡頭中炮彈是朝著觀眾飛來,然后觀眾從頭頂飛過去的。
在場戰士大多參加過對越作戰,見識過我軍萬炮齊發轟擊越軍陣地。不過此次此刻,他們在銀幕上看到我軍炮擊越軍陣地的場面,還是覺得非常震撼。
隨后部隊沖鋒的戲大部分是手持攝影,其中有很多鏡頭是曾練平和張一謀像戰地攝影師那樣,在現場抓拍的,具有極強的真實感和代入感,很多戰士們簡直覺得像是在看去年對越作戰時的紀錄片似的。
戰爭戲放完,鏡頭切到山頂,開始放燕雙鷹與阮雄的匕首戰。劇組很多人都知道為了拍這場戲,許望秋專門從香江請來袁合平,并為此花了幾十萬。不少人對此頗為不解,請袁合平的錢都可以拍一部電影了,花那么多錢就為了一場戲,有必要嗎?現在終于要看到這場戲了,他們都想看看這個錢花的值不值。
大銀幕上,過肩鏡頭,拍阮雄從地面站起來,冷冷地看著燕雙鷹;同樣是過肩鏡頭,不過這次鏡頭給了燕雙鷹,他從地面站起來,冷冷地看著阮雄。接下來依然是過肩鏡頭,景別是中景,阮雄伸手拔出匕首;隨后是匕首的特寫。中景鏡頭,阮雄右手握著匕首快速沖向燕雙鷹……
新中國成立后內地一直沒有動作片,而戰爭片和驚險片中雖然有打斗戲,但都處理得極為簡單。因為國家認為血腥暴力是低級趣味,不應該渲染。不過隨著運動結束,電影人開始了各種探索,電影里的打斗戲逐漸變多。比如去年的《405謀殺案》中有老公安與敵人打斗的戲;今年的《帶手銬的旅客》更是有大量的打戲。不過由于內地電影人缺拍打戲的經驗,跟香江的動作片一比,差距十分明顯。
不過在看到《獵鷹》的打戲之后,幾乎所有人都被徹底震驚了。因為這場戰斗的爆裂程度和精彩程度都大大超出了他們的想象。紀錄片式所以運鏡營造出的感染力,再加上極富視覺沖擊力的綜合鏡頭運用,讓這場打戲顯示出驚人的魅力。
袁合平是《獵鷹》的武術指導,這場匕首戰的動作全部是由他設計的,不過這場戲的鏡頭卻是由許望秋定的,因此這場匕首戰的風格跟其他香江電影的打斗風格相差極大。香江電影的打戲講究的是動作流暢漂亮,采用的都是固定機位拍攝,一招一式都非常清楚。而《獵鷹》采用的是手持攝影,鏡頭比較晃,加上剪接速度特別快,視覺沖擊力特別強。
《獵鷹》的剪輯方式也跟香江動作片也有很大不同,采用的是快速剪輯,而且有大量的主觀鏡頭。如果是袁合平自己拍阮雄連續用匕首刺向燕雙鷹,而燕雙鷹閃身奪過,可能一個鏡頭就完成了。《獵鷹》的拍法是先拍阮雄出刀刺向燕雙鷹,緊接著鏡頭切到燕雙鷹視角,阮雄用匕首一刀一刀刺向鏡頭;緊接著切到阮雄視角,手里的刀對著燕雙鷹揮去,而燕雙鷹閃開了。采用主觀鏡頭,當刀對著鏡頭刺來的時候,觀眾就感覺刀是自己向自己刺來的,帶來的臨場感和緊張感比其他動作片要強得多。
商業電影追求的其實就是帶入感,《獵鷹》在這一點上做得極好。鏡頭隨著匕首的揮舞快速晃動的時候只聚焦在特寫上,就跟人的眼睛在視線下快速捕捉的物品一樣,只能注意到某一樣東西,將觀眾真正帶入了角色中。當燕雙鷹被阮雄壓制的時候,觀眾感覺到了空前的壓力,就好像自己被壓制;當最后燕雙鷹反敗為勝,干掉阮雄的時候,觀眾就感謝像自己干掉了阮雄似的,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
由于樣片只有十多分鐘,實在太短了。在放完一遍后,放映員就又放了一遍。等到兩遍電影放完,現場的燈光亮起,劇組的工作人員都噼噼啪啪地鼓起掌來,戰士們見劇組工作人員鼓掌也跟著鼓掌。整個現場頓時掌聲如雷,每個人眼睛里都閃動著興奮的光芒。
“可惜導演不給我安排打戲,要是給我也安排這樣一段打戲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