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嵐西笑罵道:“有屁快放。”
許望秋繼續道:“我是這么想的,工資多少錢是國家政策,這個不可能改。不過國家沒有規定每天的補助是多少錢,而我們出口公司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是有自主權的。那我們發補助是不是應該高一點。比如每天十塊錢。”
王嵐西無語地道:“你還真敢開口啊,別的劇組每天補助三毛,你們一天十塊,你讓其他劇組怎么想,其他電影廠怎么想?到時候整個電影系統可能都亂套了。”
許望秋搖頭道:“如果不這么做,電影系統才會出大亂子。電影系統跟普通工廠不同,普通工人對國外情況了解不多,不會有太多的想法。但電影系統不一樣,最近兩年有不少外國劇組到我們國家來拍攝,會用電影系統的人,大家跟外國電影人是有接觸的;我們每年也派了大量的電影代表團出國訪問。很多人都知道國外是什么情況,知道國外有多發達,也知道外國工作人員能拿多少錢。
就好比一個人從封閉了多年的窮鄉僻壤,來到光怪陸離的花花都市,各種的眼花繚亂之下,他還有心思再回到山村去安安穩穩地過日子嗎?不可能的。
在接下的幾年里,電影系統會出現出國潮,演員、導演、以及相關人員,會放棄國內的事業,紛紛跑到國外去淘金。很多人寧愿到國外洗盤子,也不愿意在國內做演員。在國內做演員一個月就50來塊,而在國外洗盤子可以賺上千塊。到時候,我們最優秀的人才全跑出去了,那我們的電影事業還怎么搞?”
王嵐西微微點了點頭,這確實是個問題,現在很多家里有關系的人,都在暗中運作,讓子女出國。不過他覺得這個問題沒那么嚴重:“我們中國什么都缺,但就是不缺人。”
許望秋覺得王嵐西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我們可能不缺演員,不缺一般性的工作人員,可我們缺優秀導演。我們公司的電影是要對外出口,要賺外匯,需要優秀的類型片導演。您也知道現在國內導演的情況,他們拍出的電影在國內放還行,拿到國外根本賣不動。能夠拍好商業片的導演真的是稀缺資源。到時候別人把我們的優秀導演一挖,那我們電影出口業務還要不要搞了?”
留不住人才是電影廠進入新世紀后,被民營電影公司甩在身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張一謀是廣西電影廠的職工;而他執導的第一部電影是長安電影制片廠的。不過在進入90年代后,他就沒有再給電影廠拍過電影,他的電影基本上是港臺投資的。
馮小剛的成名作《甲方乙方》是中影公司和紫禁城影業聯合投資的,電影上映之后,取得了巨大成功。這個時候,搞廣告的王氏兄弟看到了馮小剛的潛力,就找到馮小剛,對他說,簽我們公司,你該拍戲拍戲,即便不拍戲,每年也給你400萬。馮小剛沒敢同意,回到紫禁城影業,跟總經理張合平說,紫禁城、新影聯對我恩重如山,我連謝都沒說過,你能給我200萬,我就不跟他們簽約了。張合平無奈說,我們體制就那么擱著,別說200萬,20萬給了,怎么下賬啊?你該簽約就簽約吧,以后該怎么合作就合作吧。
如果人才問題得不到解決,那電影廠在未來的境遇不會比上一世好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