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邵牧君等少數評論家對《獵鷹》進行全方位的肯定外,大部分影片對《獵鷹》是持否定態度的。不過由于《獵鷹》受到了國家和部隊首長的肯定,他們不敢跟公然唱反調,不敢明著否定《獵鷹》,只能打擦邊球。就在整體上夸《獵鷹》兩句,然后在細節上挑毛病。總之,他們的態度就是我不敢打你,但我要往你身上吐口水。
李沱在文中寫道:“《獵鷹》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但不是一部優秀電影,最大的問題是人物塑造,以及人物情感的薄弱。整部電影對缺乏對人物的細致刻畫,幾乎所有角色都是敘事的螺絲釘,包括男主角燕雙鷹,這么多角色堆砌在一起,保證了電影故事的好看,而人物的特質卻都消失了。最終導致并沒有什么角色是絕對深刻、動人的,觀眾看完之后就忘。”
陳立在文章中表示:“電影不僅是造夢機器,更是負載著價值觀,具有思想、人文和美學品位的藝術品。許望秋在《獵鷹》中表現了愛國主義,以及解放軍戰士奮勇向前、不怕犧牲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不過電影有一個非常不好的傾向,過去追求感官刺激,缺乏深層次的思考。現在西方學術界有一種觀點,好的戰爭片一定是反戰的。在《獵鷹》中根本看不到對戰爭的思考,這充分說明,許望秋作為導演是缺乏思想的。”
這些人不只從人物塑造、思想內涵、美學價值等方面對《獵鷹》展開批判,甚至連燕雙鷹說了句“草他么的,干死這群白眼狼”,也被這些人拿出來批判。有人在評論中寫道:“這句話如果出自墮落青年之口是不為怪的,但出自解放軍偵察隊長之口便顯得十分刺耳,完全是給解放軍的形象抹黑”,評論者還借他上小學二年級的女兒之口說明這句話的嚴重*****軍叔叔怎么能罵人呢?老師說罵人是不文明不禮貌的。”
評論界對《獵鷹》的批判態度影響到了《獵鷹》在文藝青年中的口碑。其實文藝青年這個群體很復雜,有真文藝青年,有偽文藝青年,而偽文藝青年占了多數。偽文藝青年的顯著特別就是愛跟風,像后世很多偽文藝青年喜歡往西臧跑,還動不動就凈化靈魂了,其實就是沒有思想,愛跟風而已。現在文藝界和評論界都暗搓搓說《獵鷹》不好,偽文藝青年自然是群起效仿。
華東師大的教室里,朱大柯憤怒抨擊幾個為《獵鷹》唱贊歌的同學:“許望秋整天鼓吹向好萊塢學習,好萊塢的電影是什么?那是俗文化。許望秋的電影只是迎合的趣味,完全缺乏思想,這樣的電影你們也叫好?”
在北大校園里,一個男生將手里的《中國電影報》抖得嘩啦直響:“人家西方現在拍戰爭片在拍什么?人家在拍反戰,人家在控訴戰爭,說戰爭是罪惡;而《獵鷹》還在歌頌戰爭,這是非常低層次。《獵鷹》在技術上跟西方電影的差距或許不大,但在思想上差了四十年,這部作品的思想還停留在西方二戰電影的水平。”
評論界和偽文藝青年的抨擊對《獵鷹》并沒有產生太大影響,也無損人民群眾的觀影熱情。就像去年的《神秘的大佛》被評論界罵得狗血淋頭,貶得一錢不值,但電影依然受到了觀眾的熱烈追捧。
在北平、在魔都、在蓉城,在全國每一個城市,每一家上映的電影院,《獵鷹》都場場爆滿,一票難求,都排著上百米的隊伍。由于等待買票的觀眾太多,有些地方為了防止意外發生,還臨時增派了消防官兵到影院駐守。
隨著《獵鷹》熱映,電影中的很多臺詞成為流行語,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傳遍。走在大街上能聽到小朋友,伸出小手像燕雙鷹那樣比劃著,口里喊道:“收復我領土,向縱深開炮!”走進學校,能聽到學生高呼:“八發急促射,預備,放!”走進工廠,能聽到工人說:“我們來打個賭。我賭你香煙盒里有八根香煙……”
《獵鷹》還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影響,掀起了一股參軍的熱潮。
其實電影帶來參軍潮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中國、外國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