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祥淋搖頭道:“沒什么。我就是奇怪這王八蛋怎么會認識這么多歐洲明星和導演,就連波蘭斯基看上去都跟他好像很熟似的。”
“是啊,真的很奇怪。”林清霞看著跟波蘭斯基和娜塔莎-金斯基親切交談的許望秋,皺眉道,“我覺得這個人不簡單,不是一般人。搞不好我們跟他打的那個賭會輸。”
秦祥淋聽到林清霞這說,不屑地道:“清霞,你就別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就在此時,電影宮外面突然傳來一陣山呼海嘯般的喊聲和尖叫聲,以至于秦祥淋能夠清楚的感受到自己的椅子在微微顫抖。他忍不住問道:“怎么回事,這又是誰來了?”
林清霞沒有回答,心想應該是重量級嘉賓登場,這掌聲和歡呼聲比阿蘭德龍登場時還要熱烈,會是誰來了呢?
與此同時,電影宮前的紅毯兩側,觀眾和記者們都陷入了狂熱中。紅毯兩邊的觀眾是普通影迷,不是后世的專業粉絲,他們沒有應援牌,也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但此時此刻,他們卻像經過嚴格訓練的士兵,整齊劃一地高呼“特呂弗!特呂弗”。記者們瘋狂按動著快門,咔嚓聲此起彼伏,就好像發生了蝗災,成千上萬的蝗蟲正在啃食莊稼。
那個英國記者不斷按動手中相機的快門,一邊拍照一邊感嘆道:“這事真不可思議,竟然連特呂弗都來了,他都多少年沒到戛納來了。”
特呂弗是新浪潮的主將,也是法國電影的代表人物之一。1953年,21歲的特呂弗開始在《電影手冊》中擔任編輯。盡管沒有正統教育背景,但特呂弗本著對電影的熱愛研讀了大量電影書籍,他的文筆異常犀利、大膽,因此被媒體冠上“法國電影掘墓人”的稱號。通過對法國主流電影的批判,特呂弗和他在《電影手冊》中的同伴提出了“作者電影”理論。他認為盡管電影制作過程中最具有控制性和創造力的角色就是導演,而一個好的導演應該是一個作品全集的作者,其中每一部作品都應體現個人風格。
1959年特呂弗完成了自己的導演處/女作《四百擊》,這部電影在戛納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導演獎。這部影片在國際影壇上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和歡迎,也正式宣告新浪潮運動登上電影的歷史舞臺。此后3年,在法國有67名新導演登場,拍出了100多部影片,轟轟烈烈的新浪潮運動全面展開。
從70年代初開始,特呂弗認識到了新浪潮的弊端,意識到新浪潮正在讓觀眾討論電影院。特呂弗熱愛電影,不愿意這個情況繼續下去,逐漸回歸曾經被他批判的商業電影。這一舉動讓他受到了很多批評,不過這無損他在影迷和影評人心中的地位。當他出現在紅毯上的時候,受到了觀眾和記者的熱烈歡迎。
特呂弗受到觀眾和影評人熱烈追捧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特呂弗已經很久沒到戛納電影節來了。在1968年的五月風暴之前,特呂弗跟戛納關系相當好,不但多次帶電影道戛納參賽,而且擔任過戛納電影節的評委。不過在1968年的五月風暴中,特呂弗和戈達爾他們大鬧電影節,導致電影節停辦。五月風暴之后特呂弗就很少到戛納來,誰也沒想到他會出現在《獵鷹》的首映現場,觀眾和記者自然是又驚又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