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祥是北平人,解放前去了香江,逐步成長為享譽香江的大導演。1978年,李漢祥得了重病,必須去美國做心臟手術。這次手術風險很大,可是說生死未卜。他覺得自己作為炎黃子孫,背井離鄉三十年,要是不回故鄉看看,將死不瞑目。
在朋友們的巧妙安排下,李漢祥回到了國內,到很多城市進行了走訪,會晤了很多電影界的同行。在與廖承志交談的時候,廖承志邀請他回內地拍電影。李漢祥擅長拍古裝片,在香江和臺彎很難實景拍攝,而在內地是能夠實景拍攝的,這對他來說具有極強的吸引力。
最開始李漢祥準備拍老舍的《茶館》,不過他在跟片商溝通后發現片商都不看好《茶館》,認為地方色彩太濃,很難吸引中外觀眾的興趣。放棄《茶館》后,他準備將溥儀的《我的前半生》搬上銀幕,但因為歷史問題,被上級部門否掉了。最后,他想到了拍《垂簾聽政》。
李漢祥拍《垂簾聽政》的想法得到國家認可后,文化部安排長影跟李漢祥合作。1979年11月,李漢祥和長影,以及合拍片公司在北平簽署正式合約。不過長影在進行成本核算后,發現要拍這部電影,成本需要好幾百萬。長影本身有拍片任務,而且資金有限,無法抽出大量資金拍攝這部歷史巨片。之后李漢祥跟北電青年電影制片廠,以及其他一些電影廠聯系過,但都由于需要投入巨額的資金而擱淺。
去年11月,李漢祥應邀赴京,參加榮寶齋三十周年紀念。這次赴京后,他見到了王嵐西,向王嵐西表達了希望拍《垂簾聽政》的愿望。出口公司投資了《獵鷹》,以及其他幾部電影,還要修建出口公司自己的片場,根本沒有多余的資金。王嵐西對李漢祥說,《垂簾聽政》是個好項目,很有教育意義,但出口公司現在拿出不這么多錢來,等明年或者后年,手里的資金寬裕了,到時候再合作。
現在《獵鷹》上映兩周,票房已經達到了941萬。按照這個走勢,最終票房應該能夠超過一億元,出口公司可以分1750萬。再加上,東瀛版權400萬美元,以及歐美地區的373萬,這又是幾百萬的收入。再加上《獵鷹》在香江放映的收入,東南亞地區的版權,以及社會主義國家的版權,出國公司的收入肯定會超過三千萬。現在出口公司手里有了足夠的資金,《垂簾聽政》這個項目可以正式啟動。
在見過王嵐西后,許望秋意識到將李漢祥納入自己的計劃,對自己計劃的開展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動。李漢祥在香江、臺彎,甚至整個東南亞都享有盛名。把李漢祥請回內地拍片,必然會引起港臺地區電影人的高度關注。有李漢祥牽頭,許望秋只需要拋出跟出口公司合拍能夠享受內地市場分成這個誘餌,港臺地區的電影人必然搶著跟出口合作。
如果許望秋的計劃能順利實現,臺彎市場會提前對好萊塢開放,香江電影也會提前崩盤;而內地電影會踩著香江和臺彎電影的尸骨強勢崛起。
香江電影能夠在80年代強勢崛起,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東瀛電影衰落后,大量東瀛電影人到香江混飯吃。李漢祥的電影《楊貴妃》在戛納拿到了最佳攝影獎,而攝影師就是東瀛的西本正。這些東瀛電影人的加入,為香江電影帶來了更先進的技術與制作理念,也培養了無數香江影人,為香江電影的崛起打下了基礎。
90年代,香江電影崩盤后,香江電影人大批北上尋求發展。這些香江電影人進入內地市場后,帶來了內地市場需要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也豐富了內地市場電影的類型。借助香江成熟的“造星”經驗,內地電影人打造出了自己的票房明星,激活了本土市場。
許望秋想做的就是將這一個過程提前,讓香江電影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崩掉,逼香江電影人提前北上,逼他們融入內地市場,從而加速內地電影的工業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