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望秋搖頭道:“拍功夫片肯定不能為了打而打,角色的思想和行為也一定要要符合邏輯。但這句話放在思想和藝術上也同樣奏效,不能為了思想而思想,不能為了藝術而藝術,否則跟那些為了打而打的電影沒有區別。”
張華塤頓時說不出話來,他好像真的有點為了思想而思想,為了藝術而藝術。
許望秋繼續道:“我知道你為什么會這么想,因為《神秘的大佛》被評論界罵慘了。你憋著一口氣,想要證明自己,證明武打片是可以有藝術性的,你可以拍出有思想內涵的電影。我覺得你對藝術的理解過于片面,認為有思想深度,有內涵才是藝術,不只是你,整個中國電影界都有這個問題。這是中國電影過于追求文學性導致的,而電影是視聽語言的藝術,只要視聽語言有創造性,那就是藝術。希區柯克的電影都是商業片,有很深的思想內涵嗎?難道他的電影不藝術,難道他不是大師嗎?”
張華塤啞口無言。
許望秋嘆了口氣道:“我們去看電影史,會發現電影大師分為兩種,一種開拓了電影語匯、延展了電影表現力,是技術性的大師,比如愛森斯坦之于蒙太奇、格里菲斯之于剪輯;另一種大師用電影表達出了深刻的哲思和深邃的思想,是思想性的大師,比如伯格曼之于懷疑、安東尼奧尼之于疏離。
其實任何電影拍好了都可以成為藝術,任何一種類型的電影拍好了都可以成為電影藝術大師。比如西部片大師約翰福特,懸疑片大師希區柯克。功夫片作為類型片,也是可以產生電影大師的。藝術片領域厲害的人非常多,想要出頭非常困難,你想要在藝術片領域做出出成績很難,但功夫片不一樣,搞功夫片的不多,而且像你說的那樣,很多都粗制濫造。如果你能在功夫片領域開拓耕耘,那就可以成為這種類型電影的代表人物,成為功夫片的一代宗師。以后寫電影史,講到功夫片的時候,你作為功夫片代表人物,那肯定會寫上一筆的。”
中國人最高的追求是青史留名,對文化人來說尤其如此,張華塤當然也不例外。聽到許望秋這話,他心頭一亮,雙眼閃閃發光:“你是對的,我對電影藝術的理解確實有點片面!”
許望秋聽到這話頓時笑了,要的就是這樣效果。
現在國內電影圈非常歧視商業片,只要商業片上映幾乎沒有不挨罵的,但劉林、吳知柳他們卻堅定地站在商業電影這邊,就是因為他們明白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