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七十年代,亞洲電影工業最發達的是東瀛,但為什么香江電影在海外賣得最好呢?因為二戰的時候,東瀛侵略了韓國、菲律賓、印尼以及其亞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這些地方在60、70年代都禁止東瀛產品進入。東瀛電影拍得很好,但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看不到,韓國直到90年代初期才讓東瀛片登陸,臺彎也是這樣。
香江沒有禁止東瀛電影,什么影片都可以進來,香江電影人在那個時候看了很多東瀛電影。香江電影人覺得東瀛功夫片很好,就開始向它學習,亞洲其他地方沒有機會看到東瀛電影,于是港片捷足先登去模仿和抄襲,成功占領了這些地區的市場。
到了七十年代后期,東瀛電影衰落后,香江電影則轉向模仿好萊塢和其他國家電影,很多香江經典電影都是模仿、復制甚至抄襲好萊塢。香江平民百姓不懂英語,不會看字幕,加上沒有配音版電影,老板姓只能看港片,港片改編了好萊塢的故事,用粵語或者是國語發行,平民百姓看到了之后覺得確實好看。
比如程龍電影《奇跡》是翻版好萊塢電影《錦囊妙計》,李聯杰的《中楠海保鏢》則明顯模仿好萊塢電影《保鏢》,再比如吳宇森的經典電影《英雄本色》是翻拍1967年龍剛的《英雄本色》,而龍剛的《英雄本色》則是模仿法國電影《喋血街頭》;后來吳宇森拍了一部《喋血街頭》,而里面的不少情節來自于好萊塢電影《獵鹿人》。
由于香江電影大量復制和抄襲其他國家的電影,電影劇情和框架按照原版走就是,只需要往框架里填本土化的內容,對編劇自然不是太重視。
不過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徹底攻陷歐美市場的好萊塢開始在亞洲發力,再加上VCD和DVD讓觀眾能在第一時間看到歐美電影,復制抄襲之路就走不通;香江電影的質量便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下滑。
內地電影在九十年代之前是非常重視劇本的,拍一部電影,編劇獲得的收入遠遠高于導演。1996年,總局規定,影視作品字幕署名排列規定是,順序為編導攝錄美,編劇甚至排在導演之前,可見對編劇的重視。不過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中國電影陷入困境,電影制片廠紛紛取消文學部,迫使編劇改行;再加上各種投機取巧、鉆空子的現象越來越多,拖欠編劇稿酬的現象愈演愈烈,編劇的地位逐漸邊緣化。
其實吳思沅的《龍之忍者》,以及其他一些遞來的功夫片劇本要是拍出來,國內票房肯定不差,海外也賣得動,但許望秋還是從嚴要求,就是不希望中國電影走上輕視劇本的老路。
許望秋看著吳思沅笑道:“中國功夫大戰忍者這個創意很好,但《龍之忍者》這個故事有點過于兒戲。我知道你捧紅了程龍,現在功夫喜劇在香江,在海外都非常受歡迎,你想繼續搞功夫喜劇。不過齊白石曾經說過,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電影也是這樣。李小龍過世后,香江電影圈想捧出來李小龍第二,但沒有一個成功。只有你讓程龍走功夫喜劇的道路,成為了新的功夫巨星。同樣的道理,功夫喜劇現在有程龍這個代表,其他人走這條道理就很難走通,必須走其他路才行。比如洪金寶的《鬼打鬼》,融合了功夫和恐怖片元素,就大獲成功。《龍之忍者》也是這樣道理,為什么不融合其他的東西,偏偏要往功夫喜劇的道路上擠呢?”
吳思沅目瞪口呆地看著許望秋,心里如發生了海嘯一般。程龍是吳思沅捧紅的,但程龍是羅維的人,在拍完《醉拳》后被嘉禾高價收編。看到程龍電影一部接一部大爆,吳思沅羨慕不已,決定繼續走功夫喜劇路線,培養出新的程龍式動作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