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尊敬新浪潮,尊敬新浪潮的前輩取得的偉大成就,但我們也發現新浪潮掀起的這場革命電影存在巨大的缺陷,由于過于追求作者性,導致電影精英化,電影正在成為少數精英的玩物,這也導致普通觀眾大批逃離電影院。
電影本來就因為電視的沖擊,處在危機之中。要是在任由精英主義統治電影圈,主導話語權,那整個電影行業將會處于更加危險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認為電影行業必須作出改變,而這種改變首先應該是思想和觀念的改變。我們今天把大家請來,就是要發表一篇宣言,也可以說是一篇戰斗檄文,我們想告訴世界,反對精英主義,電影屬于人民。”
此言一出,好似平靜的湖水中引爆了一枚深水炸彈,掀起了驚天波瀾。現場記者渾身一震,幾乎所有人腦子里都冒出一個詞語來“奧勃豪森宣言”。
1962年的夏天,26位年輕的德國電影人在奧勃豪森短片電影節上,發表了著名的《奧勃豪森宣言》。《奧勃豪森宣言》宣告了戰后德國青年一代導演與舊的、傳統的德國電影決裂和以“新德國電影”取而代之的意志和決心,表現了一種敢破敢立的藝術革新精神。在這些青年電影人的推動,轟轟烈烈的德國新電影運動開始展開,危機中的德國電影逐漸走出困境。
誰也沒想到21年后,一群來自中國的年輕電影人會在西柏林電影節這個更加廣闊的舞臺發表類似的宣言,把矛頭指向新浪潮,向精英主義宣戰,宣稱電影屬于人民。
現場記者們激動得發抖,都覺得今天這個發布會來對了,許望秋他們這是在向歐洲電影界,向電影界的主流思維宣戰,這是真正的大新聞,沒有比這個更大的新聞了!
許望秋看了看雙眼唰唰放光的記者們,拿起稿紙,朗聲念道:“在1983年的春天,在西柏林電影節,我們思考中國電影存在的問題,發現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精英主義通知了電影圈;我們還發現不只是中國如此,很多國家都是如此。我們認為精英主義主導電影圈對電影產業來說是有害的,會將電影產業推向非常危險的境地……”
記者們靜靜傾聽著許望秋他們的宣言,發現許望秋他們的宣言跟《奧勃豪森宣言》是完全相反的。發表《奧勃豪森宣言》的26位青年電影人的代表亞歷山大-克魯格是法蘭克福大學畢業的,是“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阿多諾的學生,所以,《奧勃豪森宣言》具有明顯的精英主義傾向。他們在《奧勃豪森宣言》中宣稱:“我們必須打破常規,克服電影的商業性。我們要違背一些觀眾的愛好,創造一種以形式到思想上都是新的電影。”
《奧勃豪森宣言》受法蘭克福學派影響很深,是反商業的,是精英主義的;而許望秋他們的理念則主要自來《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及伯明翰學派,他們反對精英主義,主張藝術應該為人民服務,電影屬于人民。
在場記者很多都是精英主義者,看不起商業電影,認為商業電影跟藝術無關。他們不認同許望秋他們的觀點和理念,但他們依然被眼前許望秋他們身上噴涌而出的激情深深打動。在這些年輕人身上,他們看到希望和夢想,看到了不畏強權的抗爭精神。
從50年代后期,從法國掀起電影新浪潮以來,精英主義便統治了電影界。在歐洲電影界,你如果敢否定作者電影,敢說商業電影有藝術性,往往會被認為沒有品位,缺乏藝術修養。許望秋他們竟然敢跳出來,將矛頭指向新浪潮和精英主義,無疑是在向歐洲電影的主流思想宣戰。不管最終結果如何,這份勇氣都是值得尊敬的。
電影從誕生到現在不到一百年,而在這一百年里,發生過無數次電影運動,出現過無數像許望秋他們這樣的年輕人,向傳統宣戰,向主流宣戰。
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德國新電影,都是如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