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黃四郎的演員定不下來,《冷》的籌備工作就無法正常推進。也就在這個時候,許望秋接到了邵逸芙的邀請,請他去邵氏坐坐,去喝下午茶。許望秋接受了邵逸芙的邀請,答應第二天下午到邵氏去喝下茶。
香江電影兩大巨頭邵逸芙和鄒聞懷,許望秋對鄒聞懷更感興趣,因為鄒聞懷和嘉禾擁有大批人才,在為了十多年內會是香江電影的一面旗幟;而邵逸芙的邵氏人才凋零,制作水平已經跟不上時代了,很快就會關閉電影業務。
許望秋知道邵逸芙找自己干嘛,因為邵氏的電影基本上是國語片,而且大部分是古裝題材,對現在香江的年輕人來說,這種題材離自己太遠,沒有太大的吸引力;邵氏電影在香江已經賣不動。邵氏電影想不關門,唯一的希望就是內地市場。
許望秋對邵氏不是太感興趣,對邵氏電影也沒什么興趣,但對邵逸芙本人還是很尊敬的。不光因為邵逸芙電影在六七十年代風靡亞洲,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上一世邵逸芙在國內興建了一座座逸夫樓,以及一座座逸夫小學。
邵逸芙在香江以摳門聞名,屬于一分錢分兩半花的那種。有一次公司劇務申請拿20港幣買100個生煎饅頭,邵逸芙不予批準,理由是公司食堂的饅頭才一毛錢一個。由于邵逸芙過于摳門,邵氏不但措失了李小龍,還相繼錯過了許冠杰、程龍、徐客等人,不少優秀導演和演員也因此出走,邵氏影業逐漸沒落。
不過從80年代中期開始,邵逸芙在內地持續巨額捐款,每年款項穩定在億元港幣左右。在邵逸芙離世的時候,有網友通過在線地圖搜索逸夫樓,發現有幾千座。這些地圖上密密麻麻的坐標是一座座豐碑,支撐起來邵逸夫慈善為懷的一生。
有些人你可以不認同他,不喜歡他,但你不能不尊敬他,邵逸芙就是這樣的人。
第二天吃過中午飯,許望秋從銀都出來,順著公路慢慢往邵氏片場走。銀都和邵氏屬于左右兩個不同的陣營,但片場都在清水灣,只不過一家在前山,一家在后山。
1956年10月10號,香江的國民黨發動“九龍暴動”,襲擊親內地的社團、學校、商店和工廠,共造成六十人死亡,四百多人受傷。長城片場和擁有眾多愛國電影工作者的萬里片場,也未能幸免,損失巨大。再加上,港英政府開始立法,要求工廠撤出市區,也即是說香江市區不允許再修建電影片場。
在這種情況下,香江佐派經過不懈努力,在資金相當有限的情況下終于選定了清水灣附近的一塊偏僻廉價的土地,修建自己的新片場。
在同一時間,在新加坡開拓電影市場邵逸芙回港,著手在香江發展制片業務。邵逸芙為打開市場缺口,傾向于發展拍攝大型題材電影,但邵氏沒有自己的片場,在這種情況下,他開始謀劃興建自己的片場。由于市區內不讓再修建片場,邵逸芙也相中了清水灣,在清水灣買了一塊地,修建了自己的邵氏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