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好萊塢電影在徹底攻陷歐洲之后,一定會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發力。你投資過好萊塢電影,應該知道現在好萊塢電影的水準。在好萊塢巨制面前,香江電影是沒有太多的競爭力的。而且隨著東亞國家和地區經濟的崛起,政府也會對本土電影進行保護,對海外電影進行現在。香江電影現在占領的市場,未來會一個個丟掉。香江市場只會越來越小,不會越來越大,到最后只剩下香江自己。而那個時候香江電影跟死掉沒什么區別了。”
邵逸芙心里微微嘆了口氣,最近幾年香江電影發展不錯,但海外市場卻一直在萎縮,不過他并沒有把自己的想法透露出來,笑著道:“你似乎忘了內地了。現在中英正在談判,香江回歸已經是大勢所趨;香江回歸之后,大家就是一家人。香江電影就能進入內地市場。內地擁有十億人口,香江電影依托內地市場,應該獲得更好的可能才對。”
許望秋淡淡一笑:“邵氏電影在六七十年代,統治了香江市場,但現在邵氏電影在香江卻不太受歡迎。原因在哪里呢?因為邵氏拍的是國語片,講的大多是中國古代的故事。這種題材對老一輩的觀眾是有吸引力的,但對年輕觀眾卻沒什么吸引力。現在的觀眾大多是在香江出身,香江長大的,對內地沒有太多的感情,他們對古代中國不感興趣,想看的是香江本地的故事,想看的是自己熟悉的人和事。
內地也一樣,現在年內地娛樂片水準比較低,香江電影在未來十來年會很受歡迎。不過隨著內地經濟的崛起,隨著內地電影水準的提升。國內觀眾必然會轉向自己的電影,因為香江電影拍的都是香江題材,講的是香江生活,肯定不如自己身邊人身邊事有吸引力。所以,香江電影在內地一定會被邊緣化,這是歷史的必然。”
方逸華道:“香江導演也可以拍內地題材,拍內地觀眾喜聞樂見的電影啊。”
許望秋輕輕搖頭道:“不可能,香江導演是在香江這個文化圈子成長起來的,他們根本不了解內地的文化,很難拍出內地觀眾喜聞樂見的電影。邵氏不也是如此嗎?邵氏有很多優秀的導演,張徹、李翰祥等等,他們為什么不轉型拍香江本地題材呢?因為他們是在內地長得的,讓他們拍現在的香江社會,他們根本拍不好。
更重要的很多香江人是看不上內地的,像你們這種從內地到香江的不會,但那種在香江出身,香江長大的導演很多在面對內地的時候會有優越感,看不起內地。我在電影圈也算是有點名氣的人,去過不少國家和地區,一直都比較受尊重。可今天在你們邵氏,你們的一個保安卻指著我的鼻子說,內地人沒素質,內地人隨地吐痰……”
邵逸芙聽到這話,趕忙道:“是我們沒有把手下人管教好,還請許先生多多原諒。”他轉頭對方逸華道:“人處理沒有?這事必須給許先生一個交待。”
方逸華點頭道:“已經開除了。”
許望秋擺擺手道:“我并不是要追究什么。只是從這件事就能夠看出香江人的心態。我好歹也算是有些名氣的導演,可一個區區保安就敢對我這樣,就有如此強的優越感,其他人是可想而知。這些香江出生、香江長大的年輕導演絕大部分是看不起內地的,假如香江電影崩盤,他們想到的也不是到內地發展,而是去好萊塢、東瀛、甚至是韓國。只有當所有的路都被堵死,他們才會想著到內地發展。不過他們內心依然是高傲的,是看不起內地的,也看不起內地觀眾,他們很難拍出內地觀眾喜聞樂見的電影。”
許望秋說是事實,上一世香江電影在90年代后期崩盤,有名氣的導演,像徐客、吳羽森、陳可欣等人都選擇去好萊塢發展,而名氣小一些的,則去東瀛和韓國發展。當他們被這些市場掃地出門后,才被把目光投向了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