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世中國為了抵御國外的DVD專利大棒,搞出了EVD標準,但此時新一代的DVD標準已經有三種,以索尼為首的藍光標準、東芝的HDDVD標準和臺彎搞出的HD-DVD標準。EVD在面臨這三種標準的時候,一點優勢都沒有。
在新一代的標準大戰中,決定勝負的關鍵不是索尼和東芝這些廠商,而是好萊塢七大電影公司,他們決定采用哪種標準,那么哪種標準就將最終勝出。索尼和東芝為了在標準大戰中,在2000年之后,拼命向好萊塢砸錢。好萊塢七大電影每家都因此獲得了上億元美元的純收入。索尼旗下的哥倫比亞影業本身就是好萊塢七大之一,再加上肯定燒錢,甚至不惜花巨資收購米高梅,最終成為標準大戰的勝利者,藍光標準一統天下。
很多人可以會覺得許望秋是在杞人憂天,上一世國內搞出VCD后,國外廠商沒有絞殺國內的VCD企業,只是在搞DVD的時候,才開始聯合絞殺的。許望秋搞VCD肯定也是如此,在VCD的時候不會聯合絞殺,等到搞DVD才會出手。
這么認為的人搞錯了一點,其實VCD這東西只是在中國和東南亞火,在歐美,甚至是東瀛根本沒有太大的市場。因為當時歐美國家錄像機早就已經普及,錄像帶租賃業務很火爆;而正版的錄像帶,無論音質還是畫質都超過VCD。所以在歐美國家,VCD基本上沒有市場,沒有對歐美錄像帶市場產生沖擊。而且中國搞VCD的時候,歐美已經搞出了DVD標準,并搞出了DVD樣機。在歐美廠商看來,VCD很快就會被DVD取代,根本不值得花力氣去絞殺。事實也是如此,VCD只火了幾年,很快便被DVD取代。
如果許望秋提前幾年把VCD搞出來,那情況完全不一樣了。VCD標準是1992年年底發布的,如果許望秋他們提前幾年搞出VCD,那肯定得自己制作標準;而這是索尼、飛利浦等巨頭絕對不會容忍的。
如果許望秋他們制定的標準,成為國際標準,那索尼等企業生產VCD就必須向許望秋他們交專利費。更可怕的是,如果VCD標準在國際市場上站住了腳,那未來他們完全可能推出清晰度更高的標準,從而取代錄像機。到了那個時候,索尼、飛利浦的地位將被取代,這是他們絕對不會容許的。
只要許望秋他們發表VCD標準,并搞出VCD,就一定會面臨索尼等企業的聯合絞殺。
上一世中美毛衣戰的時候,中興面對美國圍剿,只能低頭認輸;而華為在美國的圍剿中卻屹立不倒,根本原因就在于華為手中有足夠的專利和技術儲備。當美國人給華為斷貨的時候,華為將自己多年來培養的備胎全部轉正,確保華為能夠繼續生產。
許望秋他們搞出VCD,發布VCD標準后,面臨的形勢恐怕不比華為好多少,會面臨索尼等企業和好萊塢電影公司的聯合圍剿。要活下來,就必須將從光盤、光頭、解碼芯片,到影音技術,到VCD片源,整個產業鏈的技術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就算用國外的技術,那自己手中也必須有備胎,有可以用來替換的技術。
否則對方在任何一個環節卡脖子,都有可能將許望秋他們卡死。比如光盤,本來出口一張光盤售價10美分,而索尼他們對光盤專利收2美元,那還怎么玩?國內盜版橫行,到不用愁碟片的問他,可這么一來,海外市場就將被掐死,許望秋他們搞出來的東西就無法在國際上流行,最終會被索尼他們搞出來的標準取代。
只有從頭到尾,絕大部分東西都自己搞,這個計劃才有可能成功。這無疑是個巨大的工程,靠如何一家公司單獨來搞都不可能完成。
在許望秋的構想中,整個計劃由文化部牽頭,出口公司負責影音技術公關,并在VCD搞出來后,聯合各個電影廠和香江的嘉禾等公司為VCD提供片源;由曙光負責解碼芯片的研發;而其他部分則由其他國內企業、科研院所和大學分工完成。
當然這只是許望秋的構想,這個計劃到底能不能行,能做到什么程度實在很難說。但他沒有別的選擇,不將VCD和DVD掌握的手中,就無法阻止中國電影在90年代的雪崩。
在與霍英冬見面后,許望秋并沒有急著成立曙光香江,而是繼續拍自己的電影。時間很快進入11月底,而這個時候電影的拍攝也逐漸走向了尾聲。
這一天要拍的是鄭毅殺黃四郎的一場戲,拍攝場地是在半山租借的一棟別墅。早上六點許望秋和劇組就來到了拍攝現場,不過扮演黃四郎的鄒聞懷沒有到,走位、講戲這些流程都沒法進行。在將機器搬到現場后,大家就在現場閑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