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魔都回來不久,許望秋接到了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冷》已經正式入圍今年的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壞消息是《冷》沒有通過香江電檢處的審查,被禁止在香江上映。電檢處認為《冷》將幕后黑手描繪為港英政府以及英國政府,是在煽動群眾憎恨和蔑視政府;而且整部電影都在鼓吹犯罪,不宜上映。
《冷》在香江被禁并不奇怪,是許望秋的意料中的事,也是他早就計劃好的。
許望秋相信只要自己在戛納將《冷》被禁的消息捅出去,必然會引起空前關注,海外媒體會紛紛報道這件事。他相信在國際輿論壓力下,香江電檢制度會提前土崩瓦解。
許望秋對香江電檢制度的歷史不是特別清楚,但電檢制度是怎么瓦解的,卻相當清楚。許望秋和很多電影人對電影審查制度不滿,認為限制了導演的創作。大家都希望能夠推行分級制,在聊分級制的時候,經常會聊到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分級制度是如此形成的。
有人曾經對許望秋講過,在1987年3月,英文《亞洲華爾街日報》公開揭露香江電影檢查是在沒有法律基礎下進行的秘密,引起了很大震撼。香江一直自詡是法制社會,誰也沒想到運行了幾十年的電檢制度竟然沒有法律依據。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香江是不是法制社會就會被打上問號。在這種情況下,香江行政局與立法局迅速成立專責小組,審議新擬的“電影檢查條例草案”,并將“電影三級制”包括進此草案之內。1988年11月10日,《1988年電影檢查條例草案》正式生效。
許望秋想瓦解香江電檢制度,在香江實行電影分級,不是想促進香江電影發展,而是希望香江電影提前崩盤,逼香江電影人融入內地,進而推動內地電影發展。
香江電影推行分級制,確實給了電影人更為自由的創作空間,拍出了很多佳作,香江電影也空前繁榮。但電影行業空前繁榮,也導致大量資本涌入電影行業。在這些資本的推動下,香江明星片酬打著滾的往上翻。就拿林清霞來說,91年她的片酬只有70萬,但到了93年已經飆升到350萬。其他的明星,像王祖賢、劉佳玲等人,在這兩年里也都翻了一倍以上。當時電影圈問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你片酬漲了多少?
在明星片酬大幅攀升的同時,香江電影的海外市場卻在不斷萎縮。資本家為了賺錢,只能壓縮電影制作成本,這必然導致電影質量下滑。而質量下滑又導致原本就在不斷萎縮的海外市場,進一步萎縮。加上香江電影人作死,丟掉了臺彎市場,投資電影不再是賺錢生意。于是,各種資金開始撤出電影圈,香江電影徹底崩盤。
同樣的問題在內地和韓國都出現過,也都導致了非常嚴重的問題。
在2012年之后,隨著內地影視產業強勢復蘇,大量的資金涌入影視圈。這些資本只想想賺快錢,他們花大價錢請明星,卻不可能在劇本、在制作上下功夫,導致明星片酬越來越高,用在制作上的費用卻越來越少。于是,國產電影爛片泛濫,觀眾怨聲載道,很多人都不愿意進電影院。中國電影票房在2002年之后,一直保持高速增加,2014年為33%,2015年的增速高達54%,但到了2016年增速僅為4%。最后國家不得不出手,發布限薪令。
1998年,韓國總統金大中提出了文化立國戰略,頒布了相應的扶持政策,這使政府力量成為韓國電影行業蓄力待發時的重要助力。隨著經濟回暖及政策推力,2000年韓國制作影片數量達到了59部,基本恢復到了金融危機前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