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房間內后,鄭毅發現男子死在床上,床邊有個炭火盆,屋子門窗都用毛巾和膠帶封緊。現場沒有找到遺書,但在死者的上衣口袋里,找到了一份離婚協議書和一個銀行告知單。
告知單上,銀行通知死者,因為房貸抵押價值不足,請他在一周內向銀行補繳33o萬現金,不然銀行就要收房拍賣,彌補房貸虧空。
電視臺開始報道死者的情況,死者姓黎,1995年,他掏空積蓄,拿出8o萬元作為首付,再向銀行按揭了6oo多萬元,買下了深水灣一套7oo多萬的房子。正當黎生在慶幸自己終于擁有自己的物業時,金融危機爆發,香江樓市崩盤,黎生房子市值跌到了只剩下3oo萬元。
黎生原本還想努力工作慢慢還債,可卻偏偏禍不單行。在金融危機沖擊下,很多公司開始大規模的裁員,黎生成為不幸的一員。在失業之后,沒有收入來源的黎生每月仍需要繳納2萬多元的月供。
這時候黎生接到了銀行的通知,由于他抵押給銀行的房產價值只剩下3oo萬元,不足以覆蓋6oo多萬元的債務,所以銀行要求他追加抵押物或者提前償還3oo多萬的貸款,否則就要收走他的房子拿去拍賣。
走投無路的黎生在跟妻子離婚,一個人承攬債務后,在他的新家之中點燃火盆,用燒炭自殺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黎生自殺事件就像瘟疫一般,很快傳染了整個香江社會。電視、媒體上不斷出現因為房價暴跌而燒炭自殺的新聞,隨著這些新聞播出,香江社會的恐慌開始加劇,這又導致房價進一步下跌,變成“負資產”的人越來越多,自殺者也越來越多。
按照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觀點,生產過剩是資本主義一般內生性矛盾,而生產過剩一定會導致經濟危機,這是無法避免的。資本主義世界每隔十來年就會爆發經濟危機,已經成為一種周期性規律。經濟危機有大有小,但只要爆發必然伴隨著破產和自殺潮。
現場嘉賓和觀眾來自于不同國家,他們國家都遭遇過經濟危機,而在經濟危機爆發的時候,也總是會出現破產潮和自殺潮。此時看著銀幕中接連不斷出現關于自殺的報道,他們都感覺頭皮發麻,就像心里塞了一塊小石子,咯得人難受。
貝托魯奇是意共成員,對資本主義是有深刻認識。他深深嘆了口氣:“現代社會每次經濟危機背后都是富人對底層窮人財富的一次系統性洗劫。每次經濟危機之后,富人總是變得更富,而窮人則會變得更窮。”
隨著香江樓房徹底崩盤,鄭毅所在的小區仿佛被愁云籠罩,小區住戶也沒有了喜悅,一個個愁容滿面,唉聲嘆氣。鄭毅一家也變成了負資產者,他們按揭了8oo多萬的房子,現在只值2oo多萬,倒欠銀行5oo萬。好在他們都有工作,薪水也都不錯,銀行還沒有收他們房子的打算,否則他們恐怕都得考慮是不是要選擇自殺。
梁織非常內疚,跟祥林嫂似的,整天念叨都是自己的錯。因為自己堅持,才會買這么大的房子。如果當初不買房子或者買小一些,就不會背這么高的債務了。
鄭毅倒是看得比較開,不住安慰梁織,有跌就有漲,當初六七之后,中英談判的時候,都出現房價暴跌的情況,最后不又漲起來了嘛,現在跌了,將來肯定會漲回去的。他覺得自己和梁織都工作,供得起房子,銀行不會收走房子,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只是整個香江像鄭毅這么樂觀的極少,絕大部分人都處在恐慌中。一股深深的怨氣在香江社會匯集,整個香江社會就像一只不斷被加熱,卻沒有出氣口孔的高壓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