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斯基深深嘆了口氣:“是的,那是特呂弗。”
就在這時,有人站了起來,用力拍著雙手。隨后現場的觀眾紛紛起來,用掌聲歡迎特呂弗的到來。許望秋和波蘭斯基也站了起來,用掌聲歡迎特呂弗。
聽著現場如潮的掌聲,特呂弗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抬起右手對著現場觀眾輕輕揮了揮。他輕聲對自己道:“在死之前能到首映現場,能聽觀眾的掌聲,可真好啊!”
電影節主席法弗爾-勒布雷鼓著掌,向特呂弗走去。他來到特呂弗身邊,半蹲在地上,用力擁抱著特呂弗,流著淚道:“這是我的最后一屆電影節,你能來真是太好了。”
特呂弗和戈達爾他們掀起的新浪潮運動,改變了世界,也讓他們贏得了世界的贊譽。作為法國最重要的電影節,戛納自然不會錯過他們,給了他們極高的禮遇。不過這一切,在1968年畫上了休止符。
1968年的夏天,五月風暴席卷了整個法國。在巴黎,學生筑起街壘同警察對峙,工人開始舉行罷工,聲援學生的斗爭。戈達爾和特呂弗以全國電影協會的名義,提出一項動議,要求全體電影人,反對繼續舉行戛納電影節,以表示與罷工罷課的工人和學生團結一致。
電影節主席法弗爾-勒布雷是一個固執的認,拒絕了戈達爾他們的倡議。于是,戈達爾他們到放映現場砸場子,雙方在放映臺發生沖突。戈達爾眼鏡被打掉了,特呂弗被當場掀翻,栽下舞臺,最終卓別林的女兒杰拉丁-卓別林沖上去合起臺前的幕布,放映被迫停止了。
隨后,評委會的四位評委莫妮卡·維蒂、路易-馬勒、波蘭斯基、特倫斯·揚遞交了辭呈。第二天,電影節主席法弗爾-勒布雷妥協了,記者招待會上,他面無表情地宣布“評委會已經不能履行職能了,本屆戛納電影節到此為止。”
戛納電影節中止之后,特呂弗和戈達爾也就與戛納徹底決裂,他們的電影后來參加過柏林電影節,參加過威尼斯電影節,但再也沒有參加戛納電影節。
今年是法弗爾-勒布雷最后一次擔任電影節主席,而特呂弗也時日不多,《精神病人》很可能是他最后一部電影。在電影節開始前,當《精神病人》入圍戛納的消息傳出來后,幾乎所有的法國媒體打出了相同的標題“偉大的和解”。
此時此刻,看到特呂弗和法弗爾-勒布雷擁抱在一起,現場觀眾無數人紅了眼眶。大家在鼓掌的同時,都不禁露出了笑容,都覺得這一幕特別溫暖,也特別動人。
在特呂弗他們如此后不久,電影正式開始放映。
特呂弗是希區柯克的粉絲,電影名字《精神病人》,有點向希區柯克《精神病人》致敬的感覺,但電影本身跟《精神病患者》沒有關系,倒是有些像伯格曼的《野草莓》。
《精神病人》講述了導演弗朗索瓦因為票房和口碑雙雙失敗,在巨大的壓力下,他精神出了問題,不得不回到故鄉休息。在故鄉,他遇到了很多古怪的東西,早已失去的父母,少年時期暗戀的少女,以及傳說中的精靈。在這里他回溯了自己的一生,并最終跟著小精靈飛出窗外,飛上了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