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和世家之間有一致的利益,但同樣也存在著此消彼長的矛盾。世家做大,就會危險到皇權,危險到國家穩定,因此轄制世家是明君的基本功。”
“但要轄制世家和貴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皇帝也需要幫手。扶持新貴,削弱舊貴族是基本手段。武丁重用妻子、女兒和刑徒,因為妻子、女兒的利益與武丁相對一致,而出身卑微的刑徒需要依靠武丁來謀求生存空間,因此會比舊貴族會更忠誠。”
“在武丁這位任人唯能、任人唯賢的君主他眼里,只要對國家和統治有利,臣子的出生、性別都不是問題。正是武丁這種超前的眼光,在他任上,商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得到空前發展,才有了武丁盛世。注1”
“武丁之后不是沒有用人唯賢的帝王,但總體上帝王用人的眼界都在倒退,開始被階級、性別蒙蔽雙眼,且多有因噎廢食的蠢物。有些皇帝會提拔寒門來平衡削弱世家,但相較于已成氣候的世家,提拔幾個毫無根基的寒門子弟效果甚微。”
“舉個簡單的例子,隋唐出現了科舉制度,目的就是選拔更多的人才比如寒門子弟。可科舉制度最后卻被世家掌控,反過來利用挑選他們的新血液。世家通過師生、姻親等方法,將寒門中出眾的人才收入囊中,把不愿意與他們同流合污的人才攔截在科舉大門之外。”
聽到科舉制度被世家掌控利用,李世民、李治和女皇等皆是惕然心驚。
“相較而言,君主的妻子和女兒,要么同樣是貴族出身,要么生來就是貴族,比寒門的更高,可以發揮更好的平衡作用。我前面說過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女性想要從事與政治相關的活動,必須仰賴父親、丈夫或兒子,這就表示,相比于其他大臣,妻子和女兒會更忠誠。”
“不僅是君主的妻子和女兒,提拔其他女子也可以達到類似的目的。因為男尊女卑,女性出仕比男性更難獲得家族的資源,甚至于她們,家族不是助力而是阻力。女子一旦出仕,想要站穩腳跟,效忠皇帝才能更好抗衡來自于家族的壓力。”
“以儒家為首的士大夫階層竭盡所能貶低女性,阻止女性接受教育出仕,是因為怕更多的競爭者損害自己的利益。可皇帝不該有這樣的忌憚,皇帝是士大夫之上的階級,一人自成階級,他的利益與世家和士大夫并不完全一致。對于皇帝來說,朝堂上的官員是男是女并不影響皇帝的權利。”
“事實也是如此,歷史上少數以妻子為政治盟友,或提拔女子的皇帝,都得到了不少于提拔其他人的回報,甚至是更高的回報。然而從始皇帝到末帝溥儀,那么多皇帝,明白這個道理的皇帝鳳毛麟角。此類例子后面也會逐漸講到,這里就不細說了。”
“唐朝末年,一場黃巢起義,將從漢到唐或明或暗掌控著國家命運的世家幾乎一鍋端了。天街踏盡公卿骨,這是盤踞中原千年的世家遭遇的最大一場血腥清洗。舊貴族的覆滅加上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到了宋代寒門開始真正有了上進的機會。”
聽到天街踏盡公卿骨,唐朝世家大族心下大寒,死死盯著屏幕想要知道更多信息,以掐滅未來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