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每逢改朝換代,百姓注定會被牽扯進戰火,但至少屠城之事本不該發生的。尤其是為泄一時私憤而屠殺平民的行為。我平等地鄙視、厭惡一切屠城的上位者,不管他有多少雄才偉略,當他將屠刀揮向手無寸鐵的平民,他就是暴徒,就是人民的敵人”
“近年,不知處于何種原因,一些輿論走向了極端。劉備護百姓成了虛偽,惠澤川中的諸葛武侯也多被質疑。然諸葛亮依舊是我最喜歡,最敬佩的歷史人物之一。諸葛武侯最讓我敬佩的不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縱觀歷史上如諸葛亮這樣的忠臣從來不少。”
劉備時期,一道議事的文臣武將目光都投向了諸葛亮。諸葛先生是真的名垂青史了,羨慕
“諸葛亮真正讓我敬佩的是他讓川中百姓戴孝千年,直到近現代仍有川民保留頭戴白布習俗的民心。不管劉備是不是明君賢主,我想曾經受過劉備庇護的百姓不會覺得劉備虛偽。不管諸葛亮是不是權臣,我想受諸葛武侯遺澤的川中百姓總是記得丞相的好。”
“哇,相父好厲害”劉禪震驚了。
三國之前的君臣不免好奇起來,這位諸葛武侯到底做了什么,竟然能夠讓一地百姓對其惦念不因改朝換代而消逝。
“少時覺得自己若是生在古代必定是叱咤風云的人物,所以覺得如曹操那般翻云覆雨,不擇手段才是上位者該有的素質。然經歷了社會的毒打后才知道,若生在古代,大多數人更可能是屠城時無處可逃的普通人,轉而希望上位者都是婦人之仁的劉備,而不是會屠城,會以人肉做軍糧的奸雄。”
“在我們漫長的歷史,無數人青史留名,有人是美名傳千年,有人是遺臭萬年。不管你做過什么,做好事,做壞事,歷史會銘記,后人會銘記。至于要留美名還是惡名,那就從己心了。”
“我們回到正題,呂育不愿懲罰的那些百姓是不愿繳納捐稅嗎不是不愿,而是無能為力,他們已經被統治階層搜刮盡了所有的油水,即便如此統治階級連他們的活著的權利也要剝奪。”
“呂育有錯嗎我并不認為他有錯,相信大多數人聽到呂育的故事,也不會覺得他有錯,所以呂母也覺得兒子沒有錯。于是這個失去獨子的母親,帶著一腔孤憤,決定為子報仇殺死殘暴的縣宰。”
“從古至今,不乏各種復仇故事,若呂母只是簡單的復仇,那么我們今天也不會在這里講她的故事了。呂母的復仇不同于大部分復仇者只著眼私仇,圖一時痛快。雖然滿腔悲憤,但呂母并沒有直接去找縣宰復仇,而是緩緩謀劃,先團結與她兒子一樣被朝廷苛政和殘暴官僚迫害的百姓。”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