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外話,日本最初不叫日本。東漢初年,日本才從部落社會向國家過渡,形成大大小小數百個小國。嗯大概就是我們村鎮那么大的國家吧其中有個較大的部落國王,想借大漢的權威,凌駕其他王國之上,于是遣使朝覲漢朝皇帝。”
“當時在位的光武帝劉秀為嘉許其遠來恭敬之情,授以金印,賜名以倭注1。因此日本最初叫倭國,而倭是順從、恭敬的意思。”
光武帝劉秀人剛登基,已經知道謚號,以及日本使臣還沒趕到但懂了,倭是個極好的國號。
“早期日本也確實順從、恭敬,比狗更乖,很長一段時間都以我們的藩屬國自居,學習我們的建筑、服裝、語言和文字等。那時,日本貴族以習漢字說漢語為榮,日文都是唐朝時抄襲漢字編纂的。數百年來,日本和韓國一直在研究去漢字化,嗯然后發現去掉了漢字,他們的文字系統就成了詞不達意的殘次品。”
“倭國這條狗并非忠誠的狗,而是白眼狼裝忠犬,一朝得勢就會反噬主人。隋煬帝大業三年,倭國國王多利思北孤派遣使者來朝貢,國書開頭是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以日出自況,又以日落之國貶損中國注1。隋煬帝不悅,但又要裝大度,并沒有斥責使者。”
隋煬帝楊廣冷哼不屑,對于這個說他會二世而亡國的天幕充滿了憤恨,最近一直在令人研究如何去掉這天幕。
“此時,狗不聽話的苗頭已經有了,但隋朝沒有重視。裝什么大度啊,不聽話的狗就該按著教訓。唐高宗時,新羅不敵倭國、百濟聯軍向大唐求援,大唐出兵,就是白江口之戰,亦稱白村江之戰。”
“此戰,倭軍4萬2千人,有戰船1000余艘;唐軍1萬3千人,戰船170艘,結局是倭國慘敗,大唐一打三完勝。唐高宗李治,一個比漢文帝更白蓮花,更腹黑的皇帝。多少人對他的印象停留在孱弱多病上但人高宗體弱多病是真,武德一點不比他爹太宗差啊,看把倭國揍的多乖”
剛剛登基,還被老臣轄制的唐高宗李治,與他那權臣舅舅長孫無忌面面相覷。
長孫無忌心里打了個突突,有點懷疑自己是把小老虎當幼貓了是了,這可是太宗陛下親手教養的繼承人,怎么會是幼貓呢
自己才登基不久,就知道將來兒子是虎父無犬子,尤其是在秦二世、隋二世而亡的襯托下,李世民心情甚是愉快,就連后面的改朝換代,也暫時不去想了,就是兒子體弱多病這事,得記心上。
只是
等等李治誰,觀音婢后來給他生的兒子嗎就算李治是觀音婢生的,他為何繞過承乾乖兒傳位幼子呢承乾是他和觀音婢的長子,素來聰明伶俐,他已經打算在準備立太子了。
莫非承乾比弟弟李治身體還要差,早早夭折了,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