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今天劉安不是主場,我們說回朱允炆。為了讓朱允炆登基,朱元璋曾經做過兩件事,其一就是鼎鼎大名的藍玉案。”
“藍玉是明朝開國大將,懿文太子原配常氏的舅父。藍玉是堅定的太子黨,太子在世時就曾因燕王朱棣能力出眾,對其存有忌憚之心,怕他危險到太子的位子多有針對。”
“若是皇太孫朱雄英還在,又或者朱元璋再立的是常氏所處的朱允熥。那藍玉自然是像擁護懿文太子一樣擁護皇太孫。”
“可朱元璋選了朱允炆,藍玉就不再是皇太孫的助力了。怕自己死后,藍玉擁朱允熥廢朱允炆,朱元璋一手炮制了藍玉案。”
“其以涼國公藍玉欲圖謀反為借口,誅殺藍玉滿門,藍玉被剝皮實草,傳示各地。同時株連了傅友德、馮勝、王弼等公侯,株連殺戮逾15萬人,那是一個血流成河。”
“另一件就是嬪妃殉葬。關于嬪妃殉葬的原因,有說是朱元璋天性殘暴,但有一種相對比較靠譜的推測是朱元璋很多嬪妃是為拉攏勛貴大族納進宮。然朱允炆是庶出,母族力量薄弱,擔心這些嬪妃及背后家族擁立其他皇子影響朱允炆的統治,朱元璋才想到了嬪妃殉葬這一毒計。”
天幕下明初的世家大族心下發寒,各家的夫人已開始琢磨相識人家的孩子,力爭早點將女兒婚事定了。這哪里是送女兒進宮博富貴,根本是送女兒去死,也是送自己家去死。
“然不管是出于何種目的,朱元璋重啟了秦漢后被廢除的殉葬制度,從他到朱祁鈺五代明朝皇帝,有一百多名無辜女子被殉葬。上行下效,又有多少百姓家的兒女被宗室和世家大族強行殉葬,已不得而知了。”
“若當年朱元璋選朱允熥,或許就沒有藍玉案,沒有嬪妃殉葬這種慘事了。若朱允熥不似朱允炆那般自作聰明,將事情做絕,那甚至可能靖難也不會發生,百姓可以免于一場戰亂,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怎么沒有如果,就是有朱元璋怎么想且不管,反正現在朝廷上下就兩個想法,希望懿文太子長壽些熬過皇帝,以及就算懿文太子早逝不可避免,也不許阻止皇帝立什么朱允炆。
“辦了幾件大事,老朱自認是能殺的殺的差不多了,為愛孫朱允炆登基掃清了所有障礙,于是放心的兩腿一蹬,把大明留給了年輕充滿干勁的朱允炆。”
“沒想到朱允炆一合計,不對啊,爺爺,你把那些小奶奶和朝中老資歷是帶走了,但你沒把我的叔叔們帶走啊爺爺,您慢走,等孫兒把叔叔們送下來和您團聚。”
朱元璋的兒子們果然,我們也在大逃殺范圍啊
“于是這位聰明的大孫子朱允炆在兵部尚書齊泰和太常卿黃子澄的獻策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削藩。關于削藩,這兩個大聰明謀臣也是有不同看法的,一個說先強后弱,一個說循序漸進,先弱后強。”
“朱允炆被兩人吵得頭疼,點兵點將,點到哪個是哪個吧這個倒霉蛋是誰呢周王朱橚。為什么是朱橚呢因為他是能力那個最強的藩王燕王朱棣的同母弟弟,拿他殺雞儆猴啊,老適合了嗯朱棣就是那只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