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揚唐賽兒及農民起義軍反抗苛政的英勇無畏和憐憫無辜犧牲的明軍將士并不沖突。這就是一場因統治者決策錯誤和部分地方官員施政不當導致的官逼民反,一場不該發生的戰爭。”
“然最終所有的苦果都是底層百姓和底層官兵咽下了,導致這場戰爭的統治階級依舊是高高在上。那么這場起義他有意義嗎有因為起義有力地打擊朝廷的封建統治,統治者們為了維護統治,不得不對農民的壓榨和剝削作了一些讓步。”
“在唐賽兒起義的次年,山東再發饑荒。朝廷當月就賑災了受災最嚴重的青州、萊州,并免徭賦及受災田糧。你看,有些事情并不是朝廷做不到,而是他們不愿意做。明明是稍稍努力就能做到的事情,偏偏要將百姓閉上絕路,奮起一搏。”
“大明本是通過農民起義建國,應最了解百姓的苦和百姓被逼到絕路后所暴發的力量。然當朱家的人坐上那個高高在上的位置,就迅速脫離了百姓”
“朱棣雖是皇二代,但也是生在戰亂中,見過底層百姓之苦的。甚至在他就藩之前,朱元璋還特意送他回老家憶苦思甜。他也曾經試著去了解這個國家最底層的人民,可怎么皇帝當久了,就忘本了呢”
朱棣憤怒之余也不免想起了少年時在鳳陽的那段日子。明明也沒有過去多久,可他被其他東西充斥的大腦卻已漸漸淡忘其中細節。若是再過十年二十年,或許那段記憶就要被其他東西徹底淹沒了。
“底層百姓想要的真的不多,在生產力落后的封建王朝里,他們甚至不敢求一頓飽飯,只求能不餓死,能有一條活路。即便如此,統治者也不愿意成全,如此百姓如何不反”
“相較而言,世家出身的唐太宗,本該最不知百姓疾苦,卻能懂得以民為本,殊為不易。同為太宗,同是競爭上崗,同樣戰功赫赫,論格局,朱棣終比不得李世民。當然了,若朱棣能有李世民的格局,那第四個公認的千古一帝稱號或許就該屬于他了。”
“然漫長的封建歷史,前十的明君各有說法,最有權位最被公認的前三也唯有秦始皇、漢武帝和唐太宗,第四始終沒有能讓人信服的人選。”
“朱棣所在的時代是中華民族走在岔路口的時代。在這個時期,熱武器的時代被開啟,遠航有了可行性。若統治者可以打開格局不說走向世界,至少應走向亞洲。可惜終究是將目光局限在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且即便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也多有不足。”
永樂朝,尚在壯年的永樂大帝朱棣猶如心中燒著一把火,浸在冰水之中,真真是冰火兩重天。主播的話讓他憤怒,也讓他看到了機會。對于主播而言,這些事是過去式,可對于登臨帝位不久的朱棣而言,這些事是未來式。
那個過去式的永樂大帝不知天下大勢,錯過了機會只能做一個普普通通不算昏庸的君主便罷了。可如今的朱棣既得到了意外的信息,又怎么會滿足做一個普普通通,無法超越父親的君主呢
千古一帝的封號,哪個有野心的帝王不喜歡
天幕下的朱棣不是永樂十八年的朱棣,更不是暮年,雄心不在的朱棣。現在的朱棣還擁有極大的野心,若非如此,他也不會奮起一搏,奪了侄兒的天下。